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硅基载流子注入型全内反射光波导开关的研究

赵佳特  
【摘要】: 光开关是光交换等系统中的关键器件。长期以来,人们提出了很多制作光开关的方法。其中全内反射光开关,以其数字响应、波长偏振不敏感,长度较短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硅基CMOS工艺在微电子领域非常成熟,被普遍用于微电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如果能用硅基CMOS工艺来制作集成光电子器件,那么将会使集成光学在产业化的道理上迈进一大步。 本文的工作是基于标准CMOS工艺和SOI材料制作小截面的全内反射光开关。在试制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大截面的全内反射光开关的制作方法在小截面的全内反射光开关制作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反射区上注入铝电极结构对光开关器件静态特性的严重影响以及热光效应对动态性能的影响等,并针对这问题开展研究和提出改进光开关结构。 对金属电极对静态性能的影响与热光效应对动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分析表明,对于直接在脊波导上制作注入电极,由于金属电极的等效复折射率影响,使得全内反射光开关在不加电压的静态状态下存在一个固有的“静态镜面”,从而使光路发生偏转而不能从直通输出端口输出。如果为了消除这一现象而加大分叉角的话,这又将需要大的注入载流子浓度,这样由于严重的温升导致的热光效应作用,使得光开关性能降低。这些现象在大截面的全内反射光开关中影响不大,但是当截面较小时(波导层小于2.5μm厚度),这些作用将严重影响器件性能,甚至使其不能正常工作。 为了消除上述两点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的全内反射光开关的设计思路。该器件采用一次深刻蚀与一次浅刻蚀,从而屏蔽掉“静态镜面”的影响。同时,这种设计可以使得电极宽厚的限制性变小,从而可以通过加宽电极以实现较好的散热,减小热光效应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庄婉如,林雯华,杨培生,李任,石志文,赵一兵,孙富荣,高俊华,刘涛;载流子注入全内反射型GaAs/GaAlAs光波导开关[J];半导体学报;1993年01期
2 杨建义,江晓清,杨方辉,王明华,RayT.Chen;2×2有机聚合物的全内反射型热光光开关[J];中国激光;2003年02期
3 王明华;戚伟;余辉;江晓清;杨建义;;基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速光开关的研究[J];科学通报;2009年20期
4 吴秀芳;全内反射现象中能量流动的图象[J];大学物理;1989年01期
5 王德煌;全内反射型光波导开关反射特性的分析[J];中国激光;1993年01期
6 时顺森;郝正福;杜又文;张萍;屈乾华;;破坏全内反射(FTIR)Q开关[J];激光与红外;1980年12期
7 王琛,王桂英,徐至展;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J];物理学进展;2002年04期
8 杨杰,龚正烈,夏秀兰;受抑全反射特性研究[J];光电工程;1996年05期
9 黄代政;;光子晶体光纤[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3期
10 蔡邦维;吕百达;;全内反射式钕玻璃片状激光介质的研制[J];光电工程;1988年01期
11 蔡克家,张天浩,张春平,杨嘉,张光寅,乔月印;全内反射式基因芯片荧光检测系统的研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2 王琛,袁景和,王桂英,徐至展;入射光的偏振特性对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中荧光激发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3年12期
13 赵策洲,李国正,刘育粱,刘恩科,刘西钉;SOI全内反射型光波导电光开关模型研究[J];光学学报;1995年12期
14 张少华,曹福元,胡茂琼,王建枝;宽场-共振能量转移全内反射荧光的显微技术及其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5年02期
15 杨光参;王振国;凌银海;;一种演示全反射消逝波的简便方法[J];大学物理实验;2007年01期
16 吴秀芳;利用特例证明Goos-Hnchen位移[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17 曹三松;韩凯;;全内反射式片状Nd∶YAG激光器[J];激光技术;1985年04期
18 Hidetoshi Onodera ,Jkno Awai ,Jun-ichi lkenoue ,苌永茂,阎月会;块体材料的折射率测量:棱镜耦合法[J];光学技术;1992年06期
19 魏光辉,吴克瑛,杨苏辉,高春清,赵长明;四面体光学棱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0 陈莹;姚闽娜;唐尧基;李耀群;;卟啉全内反射同步荧光法测定蛋白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军;;Si基光波导开关及其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宝军;;光纤通信用硅基光开关器件及技术[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江晓清;陈克坚;唐奕;杨爱龄;李锡华;杨建义;王明华;;光注入全内反射型全光开关[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吴政星;白丽;许亮;徐涛;;用全内反射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单个囊泡事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占恒正;尹锐;王明华;江晓清;;改进的非对称Y分叉全内反射型开关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6 刘洁;;塑料光子晶体光纤及其研究进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刘丽;靳刚;;微流道蛋白质芯片系统在全内反射椭偏成像传感器中的作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柳斌;董建峰;;电磁波在手征负折射介质表面的反射透射和极化特性[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李静;林旭彬;江绍基;李宝军;;基于多模干涉原理的波分复用光开关[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晓燕;李春芳;张纪岳;;高斯型光脉冲在全反射时的Goos-Hnchen效应[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奉萍;蛋白质和抗菌类药物在液/液界面吸附行为的全内反射光散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尹锐;全内反射光开关列阵与多模光干涉器的集成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王皖君;硅基光波导开关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敖卓;胶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陈长鸣;硅基聚合物平面光波导器件的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董立军;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新方法及其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宋军;刻蚀衍射光栅波分复用器仿真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7年
8 于天宝;多模干涉型光子晶体波导耦合系统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华平壤;抗光折变局域掺杂Ti:Mg:Er:LiNbO_3波导放大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何化;基于纳米粒子探针的光学成像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佳特;硅基载流子注入型全内反射光波导开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柏阳;基于SOI的全内反射型AWG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占恒正;光注入全内反射型光开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许光;单分子计数定量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李建业;荧光漂白恢复测定巨噬细胞Fc受体的流动性[D];山东大学;2005年
6 陆巍;界面光散射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生化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恬;基于ITO的单分子检测及其应用于电转印技术的初步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8 田欣哲;结合电化学吸附富集的单分子检测[D];山东大学;2007年
9 段煜洲;微流控单分子检测免疫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张燕;基于SiON/聚合物混合集成的全内反射型热光开关[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清;艾滋病病毒:人类终于见证你的诞生[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毛黎;美首次观察到艾滋病病毒颗粒细胞外形成过程[N];科技日报;2008年
3 李蔓;真诚美首创梅花钻石[N];中国黄金报;2003年
4 王淼;单分子研究值得重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