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研究
【摘要】:
象山港是浙江省重要港湾之一。近年来,海水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对局部养殖生态环境和养殖生物本身带来了危害;大型电厂的相继建成投产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探明诸多人类活动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系统的负作用,共在象山港布设13个站位,进行浮游动植物的现场监测。本文将详细研究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的特征。
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连续三年调查结果表明,象山港浮游动物种类数比较丰富,浮游动物132种(包括浮游幼体28种),分属18大类;象山港浮游动物主要类群为桡足类、浮游幼体和水母类,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象山港浮游桡足类小型化趋势明显,大中型浮游桡足类种类数、密度明显低于历史水平。
象山港浮游动物种类数港口高于港中部和港底部;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模式大体相似,表现为港口和港底高,港中部较低的基本格局。铁港牡蛎养殖区形成浮游动物低密度区。总个体数的和生物量的变化曲线与水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偏低,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99和0.54。该湾最重要的优势种针刺拟哲水蚤和墨氏胸刺水蚤,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
|
|
|
1 |
田家怡;山东小清河桡足类与枝角类名录[J];海洋湖沼通报;1996年02期 |
2 |
林育真,李玉仙,郭沛涌,许士国;山东省东平湖桡足类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4期 |
3 |
谭烨辉
,黄良民
,董俊德
,王汉奎
,宋星宇;三亚湾秋季桡足类分布与种类组成及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5期 |
4 |
李捷;蒲新明;梁彦娟;张乐;;中华哲水蚤室内培养装置及室内种群培养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
5 |
曹文清,林元烧,张跃军;火腿许水蚤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
6 |
谢平,高村典子;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
7 |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光涛;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J];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
8 |
赵文,宋青春,高放;大连近海两种桡足类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9 |
张光涛,孙松;南极夏季普里兹湾桡足类优势种的产卵量和种群结构[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
10 |
门荣新,杨官品,刘永健,管晓菁;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DNA)扩增及序列变异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年01期 |
11 |
商栩,王桂忠,李少菁,黄加祺;九龙江口低盐区桡足类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2 |
王桂忠;吴荔生;李少菁;;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
13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宋星宇;;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2期 |
14 |
郭玉清;叶兆弘;;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数量分布[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5 |
廖一波;陈全震;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刘晶晶;江志兵;郑平;;海洋桡足类的热耐受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16 |
彭国祥;高谦;宋英;赵琴平;罗宇良;聂品;;鲢中华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特征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1期 |
17 |
陈明秀;陈金生;;尤溪街面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
18 |
陈受忠;川江小型甲壳动物记述[J];四川动物;1983年04期 |
19 |
刘卓;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J];海洋科学;1989年06期 |
20 |
孙雷;杞桑;;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摄食的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