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研究

王晓波  
【摘要】: 象山港是浙江省重要港湾之一。近年来,海水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对局部养殖生态环境和养殖生物本身带来了危害;大型电厂的相继建成投产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探明诸多人类活动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系统的负作用,共在象山港布设13个站位,进行浮游动植物的现场监测。本文将详细研究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的特征。 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连续三年调查结果表明,象山港浮游动物种类数比较丰富,浮游动物132种(包括浮游幼体28种),分属18大类;象山港浮游动物主要类群为桡足类、浮游幼体和水母类,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象山港浮游桡足类小型化趋势明显,大中型浮游桡足类种类数、密度明显低于历史水平。 象山港浮游动物种类数港口高于港中部和港底部;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模式大体相似,表现为港口和港底高,港中部较低的基本格局。铁港牡蛎养殖区形成浮游动物低密度区。总个体数的和生物量的变化曲线与水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偏低,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99和0.54。该湾最重要的优势种针刺拟哲水蚤和墨氏胸刺水蚤,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田家怡;山东小清河桡足类与枝角类名录[J];海洋湖沼通报;1996年02期
2 林育真,李玉仙,郭沛涌,许士国;山东省东平湖桡足类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4期
3 谭烨辉 ,黄良民 ,董俊德 ,王汉奎 ,宋星宇;三亚湾秋季桡足类分布与种类组成及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5期
4 李捷;蒲新明;梁彦娟;张乐;;中华哲水蚤室内培养装置及室内种群培养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曹文清,林元烧,张跃军;火腿许水蚤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6 谢平,高村典子;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7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光涛;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J];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8 赵文,宋青春,高放;大连近海两种桡足类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张光涛,孙松;南极夏季普里兹湾桡足类优势种的产卵量和种群结构[J];海洋与湖沼;2002年02期
10 门荣新,杨官品,刘永健,管晓菁;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DNA)扩增及序列变异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年01期
11 商栩,王桂忠,李少菁,黄加祺;九龙江口低盐区桡足类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2 王桂忠;吴荔生;李少菁;;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13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宋星宇;;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2期
14 郭玉清;叶兆弘;;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数量分布[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5 廖一波;陈全震;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刘晶晶;江志兵;郑平;;海洋桡足类的热耐受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16 彭国祥;高谦;宋英;赵琴平;罗宇良;聂品;;鲢中华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及特征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1期
17 陈明秀;陈金生;;尤溪街面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18 陈受忠;川江小型甲壳动物记述[J];四川动物;1983年04期
19 刘卓;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J];海洋科学;1989年06期
20 孙雷;杞桑;;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摄食的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兆礼;高倩;;东海浮游优势桡足类最适盐度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凯;乔振国;王朝新;;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变态成活率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潘非斐;曹文清;林元烧;郑连明;杨位迪;;北部湾东侧海域桡足类种类组成及其时空分布[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滕丽华;杨季芳;;象山港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分布和生态风险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刘青;王碧雪;;赤潮异弯藻对2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效应[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商栩;王桂忠;;河口桡足类驻留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刘光兴;;海洋桡足类滞育卵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陈丽华;陈钢;李少菁;郭东晖;;温度、盐度对厦门港春季主要桡足类呼吸率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谭烨辉;;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的摄食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高原;赖子尼;王超;庞世勋;魏泰莉;杨婉玲;;珠江河口浮游桡足类分布特征[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伦;海洋桡足类摄食生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2 李捷;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生长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李娜;乔治浅滩和缅因湾环境对浮游动物桡足类生活史特征形成的选择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杜秀宁;俄勒冈上升流区浮游植物及其与桡足类产卵率和太平洋磷虾摄食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瑛;火腿许水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和在三丁基氧化锡毒性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张展;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基础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王明华;镉、镍在海洋浮游食物链上的传递及其生理生化效应[D];厦门大学;2007年
8 张家松;浮游生物传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林元烧;中华哲水蚤种群遗传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10 霍元子;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波;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2 梁彦娟;胶州湾硅藻次级代谢物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银;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D];宁波大学;2012年
4 万艾勇;胶州湾桡足类优势种死亡比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屠姗姗;象山港排污口优化设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韩芳;象山港网箱养殖富营养化状况及鱼藻生态修复模式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春新;象山港电厂温排水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模拟与评价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8 费岳军;象山港电厂温排水对海域环境容量影响分析[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9 袁林;阳澄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10 张光涛;南极普里兹湾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淑玲;刺参育苗保苗中防治桡足类[N];中国渔业报;2006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徐坚 实习生 邓子昂;象山港海域暴发大面积赤潮[N];宁波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涂金珠 实习生 邓子昂;象山港海域再次暴发大面积赤潮[N];宁波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涂金珠 象山记者站 陈光曙;象山港海域赤潮又增10平方公里[N];宁波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涂金珠;象山港海域赤潮开始消退[N];宁波日报;2010年
6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涂金珠;象山港海域赤潮已全部消退[N];宁波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秦羽 通讯员 王瓒 纪顺利;跑赢“梅花”[N];宁波日报;2011年
8 王勇 王永强 李春猛 张建生 唐尔斌;中国对虾增殖苗种池塘暂养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6年
9 仲雷;大银鱼池塘养殖[N];中国渔业报;2007年
10 程元虎;合理安排银鱼捕捞期[N];中国渔业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