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频电液颤振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程中对大激振力、高频微幅且体积小的振动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机械式、电动式及电磁式的振动器虽然能达到很高的频率,但是输出的激振力大小是上述三种振动器的软肋。而传统液压振动技术的特点是:输出功率大,能量利用率高,输出特性易于调节,机构简单,运行可靠,适宜在特殊作业环境下工作,但其缺点是难以实现高频的振动。因此研究如何在利用液压振动技术的大激振力的情况下提高其振动频率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本论文所设计和研究的新型高频电液颤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种新结构的旋转轴配流交流阀(2D激振阀)输出高频交流液流使单作用颤振缸的弹性端盖进行高频颤振。本论文首先对新型高频电液颤振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对颤振缸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受力关键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随后经过仿真得到了系统的理论振动波形。最后搭建实验平台,采集实验波形,对实验数据波形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新型高频电液颤振器的结构设计与校核。对颤振缸进行了结构设计,详细阐述了设计理念,对关键受力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介绍了2D激振阀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2.新型高频电液颤振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理论公式的推导得出了系统的传递函数。
3.新型高频电液颤振器关键部件及系统的仿真与分析。对弹性端盖进行了静力与模态分析;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时域与频域的分析。
4.实验研究。搭建实验平台,采集实验信号,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与对比,同时进行了理论与实验波形的对比。利用实验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利用修正的数学模型对两个实际应用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其谐振频率可用范围。最后通过功耗分析,得出在谐振点振动时,有非常好的节能作用。
|
|
|
|
1 |
杨智春,赵令诚,姜节胜;结构非线性颤振半主动抑制[J];应用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
2 |
梁强,叶正寅,杨永年;采用非定常N-S方程的翼型颤振特性分析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3 |
艾辉林;大跨斜拉桥的三维颤振频域分析[J];四川建筑;2003年02期 |
4 |
高尚晗,高中庸;摩擦颤振中的摩擦特性分析[J];润滑与密封;2003年06期 |
5 |
梅志坚,杨叔子,师汉民,陈日曜;切削参数对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S2期 |
6 |
黄品;;摩托车用高速汽油机气门弹簧的设计[J];摩托车技术;1991年01期 |
7 |
陈敬 ,李伶,赵令诚;机翼/外挂的次谐颤振响应[J];航空学报;1994年09期 |
8 |
项海帆,林志兴;大跨度桥梁颤振稳定性的简化判别[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9 |
杨军,沙家正,邱小军;机翼颤振的有源声控制[J];声学学报(中文版);1996年03期 |
10 |
刘高,王秀伟,强士中;用主梁下风侧附设翼板抑制悬索桥颤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1 |
符长青;直升机旋翼颤振的一种有限元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
12 |
常连方;平板梁弯扭颤振的机理及Selberg临界风速公式[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88年01期 |
13 |
梅志坚;机床双频颤振机理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4 |
曹志远,徐旭;由动态阻尼特性判断结构颤振的临界风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5 |
苗润田;喘振还是颤振——对某机零调叶片装反失效机理的探讨[J];航空发动机;2001年02期 |
16 |
李增文,曾江红;回归分析方法在气动弹性研究中的应用[J];战术导弹技术;2004年04期 |
17 |
王涛,史爱明,杨永年;一种新型颤振激励系统的特性研究[J];飞行力学;2005年01期 |
18 |
杨智春,赵令诚,姜节胜;碰撞阻尼器抑制机翼/外挂颤振的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1995年01期 |
19 |
于向东,陈政清;桥梁主梁断面颤振导数的强迫振动识别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02期 |
20 |
陈伟民,管德,诸德超,李敏;采用分布式压电驱动器升力面的颤振主动抑制[J];力学学报;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