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唐宋女冠与唐宋诗词

张治秀  
【摘要】:“女冠”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原意是女性修道者所佩戴的帽子,后逐渐演变成女道士的指代,至唐代,改称女道士为女冠。唐代道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下达到鼎盛,在民间出现大量女性遁入道门的现象,甚至发展为公主入道,女冠数量和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女冠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唐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对社会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唐宋诗词的影响尤为突出。 论文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唐宋女冠的生存状况,追溯女冠的发展历程,分析女冠群体的历史背景及女冠群体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对女冠生存状况的整理而剖析出女冠诗词创作兴起的原因。 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唐宋女冠的诗词创作。李唐一代,由于社会统治阶级对道教的鼓励,女冠得到了良好的系统教育,在整体素质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开启了女冠诗词创作的新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冠诗人,如薛涛、鱼玄机、李季兰者,还出现了一批突出的女冠词人,如王清惠、孙不二者,唐宋女冠的创作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意蕴,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三部分主要考查以女冠为题材的唐宋词。女冠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对唐宋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们的容貌体态、生活情思以及她们关于修道升仙的畅想都成为唐宋时期文人创作的可贵题材,在唐宋词中随处可见女她们的身影,而描写她们的这部分女冠词也成为词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 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唐宋女冠对唐宋诗词创作的影响。无论是女冠群体在社会上的存在,还是女冠诗词创作的活跃,都对唐宋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展了唐宋诗词的表现题材;二是丰富了唐宋诗词的表现手法;三是充实了唐宋诗词的审美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寰明;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秦寰明;;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J];文学评论;1991年05期
3 刘宁;试析唐代娼妓诗与女冠诗的差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4 耿则伦;;漫议李商隐诗歌中的“女冠诗”[J];文史知识;1997年03期
5 张诒三;;唐宋诗词所见“向道”释义[J];文学遗产;2010年03期
6 俞浩胜;;唐宋诗词的抒情造境技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7 谈冰玉;;唐宋诗词中的色彩[J];文史知识;1999年08期
8 王艳平;萋萋芳草总多情——唐宋诗词中的芳草意象及其忧患色彩[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何光超;;爱的悲情抒写——李商隐女冠诗简论[J];名作欣赏;2006年04期
10 易明珍;邹婷;;论李商隐的女冠诗[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1 魏融;刘冰泉;;唐宋词情感隐喻认知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12 户晓辉;唐宋诗词与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3 蒋力余;第二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J];文学遗产;1997年06期
14 黄新图;见仁见智 见善见美——唐宋诗词异文现象的美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15 王兆鹏;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6 莫砺锋;;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J];新湘评论;2009年07期
17 马国强;新词宛转递相传——唐宋诗词散论之三[J];中州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8 陈忻;中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的“实”与“虚”[J];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19 刘永良;;谈唐宋诗词的借代修辞[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0 张德鑫;唐宋诗词中的水(二)[J];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高愿;耿彦庆;;以题材归类为经、诗家代表为纬辅以其他手段串织学习“唐宋诗词文本”教材——“唐宋诗词探胜”校本内容编选构思设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2 吴惠娟;;略论唐宋词声情相谐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新书导报[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4 党明德;;落实十七大精神 探索提高济南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张应选;;缅怀书法大师刘自椟——随刘自椟先生习书纪略[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一○年)[C];2010年
6 ;许嘉璐会长在视察《中国长城志》编辑部时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1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唐宋诗词名花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探索[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晓骊;文化冲突与词的演进——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4 辛衍君;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D];苏州大学;2005年
5 徐拥军;唐宋隐逸词史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青;唐宋词与楚辞[D];苏州大学;2006年
7 曹明升;清代宋词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苏州大学;2008年
9 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张英;唐宋贬谪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治秀;唐宋女冠与唐宋诗词[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谢一峰;实态与想象:唐代女冠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何小芬;李商隐女冠诗及其文化精神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4 江合友;婚姻与中晚唐诗歌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翟其琛;论唐宋诗词对外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燕华;唐宋诗词色彩意象及英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8 王红梅;高考唐宋诗词鉴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方应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唐宋诗词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艳;唐宋诗词的色彩意象及其英译[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木斋;唐宋诗词中的春节——除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莫砺锋;诗,文学中的文学[N];新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匡丽娜;血是红的,奋斗出来的生命是美丽的[N];重庆日报;2009年
4 陈郁飞;玉山启动“映山红”计划[N];上饶日报;2010年
5 陈沫;预约浪漫[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钱兰 实习记者 金美娟;我更推荐大家去读苏东坡[N];泰州日报;2010年
7 邓红梅;唐宋词史研究的新开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钱逊;为经典诵读叫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许莹莹;明曲:被复活的思想蓝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刘扬忠;新思路 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