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健康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噪声控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高效实用的噪声源识别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标。声全息和声阵列噪声源识别方法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噪声源识别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这两种方法在噪声源识别领域中有着各自的局限性。本文详细研究了声全息和声阵列识别方法在噪声源识别应用中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与修正,提出了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组合方法的噪声源识别技术,该方法在低频域采用声全息方法进行声场重建,在高频域采用阵列噪声识别方法进行声场分析,结合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获得整个频域的声场信息。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基于声阵列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波束形成方法,采用了阵列方向图矩阵对传统的波束形成方法进行了修正,大大提高了声源识别效果。
(2)对于声全息方法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滤波窗函数截止波数选取的经验公式,针对经验公式没有考虑信噪比、测量距离和声源频率的不足,把信噪比、测量距离和声源频率的影响综合考虑,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截止波数选取公式对滤波窗函数进行优化,有效地减小了重建误差。
(3)针对波束形成方法和声全息方法在高频域和低频域声源识别中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组合方法的噪声源识别方法。推导出合理的频域划分原则,为波束形成方法和声全息方法分配好各自适合的频域。对于测量阵列的设计,为了降低系统成本,用少量传声器组成平面网格阵列,采用基于带限信号恢复算法的全息声压外推技术,在算法上间接增大全息孔径,达到了提高重建精度的目的。经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组合方法的有效性和它相对于波束形成方法与声全息方法的优越性。
|
|
|
|
1 |
李兵;杨殿阁;郑四发;李克强;连小珉;;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优化波叠加噪声源识别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
2 |
何天明;蒋维铭;;NJD131汽车噪声源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1988年04期 |
3 |
沈甦 , 韩秀苓;相干技术和噪声源识别的实验研究[J];电声技术;1994年12期 |
4 |
王春明;吴秀华;;内燃机噪声源识别与噪声控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年03期 |
5 |
李加庆;陈进;张桂才;陈少林;雷宣扬;;自由场波叠加噪声源识别的仿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年04期 |
6 |
郭永红;郭常立;李杰;马艳艳;;内燃机噪声源识别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9年01期 |
7 |
林建生,舒歌群;通过振动表面声强测量识别发动机噪声源[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1992年04期 |
8 |
陈晓东,李志远,陈心昭,陆益民;罗茨真空泵噪声源识别的实验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1年06期 |
9 |
梁杰,王登峰,高印寒,吴丹;复声强分析系统在车内辐射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11期 |
10 |
陈馨蕊;郝志勇;杨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柴油机噪声源识别[J];汽车工程;2010年01期 |
11 |
唐撷茹,李晓谦,任明章,顾崇衔;三维声强图在摩托车噪声源识别上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8年04期 |
12 |
韩秀苓;偏相干法在识别轿车噪声源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3 |
徐林玉,杨云,赵骞;汽车整车噪声源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J];天津汽车;2003年02期 |
14 |
葛楠;刘月辉;;独立分量分析在内燃机噪声信号分离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5 |
易小刚;邓习树;;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部噪声源识别的小波分析方法[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9年03期 |
16 |
章林柯;江涌;何琳;;乔列斯基分解应用于偏相干问题的可行性研究[J];船舶力学;2011年05期 |
17 |
朱德滨,杨维平;利用声强测量技术识别内燃机主要噪声源[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8 |
梁杰,孙巍,程鹏;虚拟式声强分析系统在发动机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2期 |
19 |
杨金才;郝志勇;;用A计权连续小波变换识别内燃机噪声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7期 |
20 |
贾继德;陈剑;邱峰;;基于时频分析的客车加速通过噪声声源识别[J];汽车工程;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