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

杜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健康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噪声控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高效实用的噪声源识别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标。声全息和声阵列噪声源识别方法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噪声源识别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这两种方法在噪声源识别领域中有着各自的局限性。本文详细研究了声全息和声阵列识别方法在噪声源识别应用中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与修正,提出了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组合方法的噪声源识别技术,该方法在低频域采用声全息方法进行声场重建,在高频域采用阵列噪声识别方法进行声场分析,结合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获得整个频域的声场信息。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基于声阵列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波束形成方法,采用了阵列方向图矩阵对传统的波束形成方法进行了修正,大大提高了声源识别效果。 (2)对于声全息方法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滤波窗函数截止波数选取的经验公式,针对经验公式没有考虑信噪比、测量距离和声源频率的不足,把信噪比、测量距离和声源频率的影响综合考虑,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截止波数选取公式对滤波窗函数进行优化,有效地减小了重建误差。 (3)针对波束形成方法和声全息方法在高频域和低频域声源识别中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组合方法的噪声源识别方法。推导出合理的频域划分原则,为波束形成方法和声全息方法分配好各自适合的频域。对于测量阵列的设计,为了降低系统成本,用少量传声器组成平面网格阵列,采用基于带限信号恢复算法的全息声压外推技术,在算法上间接增大全息孔径,达到了提高重建精度的目的。经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组合方法的有效性和它相对于波束形成方法与声全息方法的优越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兵;杨殿阁;郑四发;李克强;连小珉;;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优化波叠加噪声源识别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2 何天明;蒋维铭;;NJD131汽车噪声源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1988年04期
3 沈甦 , 韩秀苓;相干技术和噪声源识别的实验研究[J];电声技术;1994年12期
4 王春明;吴秀华;;内燃机噪声源识别与噪声控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年03期
5 李加庆;陈进;张桂才;陈少林;雷宣扬;;自由场波叠加噪声源识别的仿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年04期
6 郭永红;郭常立;李杰;马艳艳;;内燃机噪声源识别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9年01期
7 林建生,舒歌群;通过振动表面声强测量识别发动机噪声源[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1992年04期
8 陈晓东,李志远,陈心昭,陆益民;罗茨真空泵噪声源识别的实验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1年06期
9 梁杰,王登峰,高印寒,吴丹;复声强分析系统在车内辐射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11期
10 陈馨蕊;郝志勇;杨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柴油机噪声源识别[J];汽车工程;2010年01期
11 唐撷茹,李晓谦,任明章,顾崇衔;三维声强图在摩托车噪声源识别上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8年04期
12 韩秀苓;偏相干法在识别轿车噪声源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13 徐林玉,杨云,赵骞;汽车整车噪声源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J];天津汽车;2003年02期
14 葛楠;刘月辉;;独立分量分析在内燃机噪声信号分离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5 易小刚;邓习树;;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部噪声源识别的小波分析方法[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9年03期
16 章林柯;江涌;何琳;;乔列斯基分解应用于偏相干问题的可行性研究[J];船舶力学;2011年05期
17 朱德滨,杨维平;利用声强测量技术识别内燃机主要噪声源[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8 梁杰,孙巍,程鹏;虚拟式声强分析系统在发动机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2期
19 杨金才;郝志勇;;用A计权连续小波变换识别内燃机噪声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7期
20 贾继德;陈剑;邱峰;;基于时频分析的客车加速通过噪声声源识别[J];汽车工程;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玲;刘丹丹;;汽车噪声识别的声全息法[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沈松;应怀樵;刘进明;;基于波束形成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应用和比较[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沈松;应怀樵;刘进明;;基于波束形成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应用和比较[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程建政;张德俊;;脉冲波声全息成像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5 陈盼;曹祥玉;徐晓飞;张健;;X波段宽频带高增益微带天线阵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李建功;秦勇;;纳米片状颗粒的结构与磁性[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荣敏;李路明;;基于阵列霍尔元件的铁磁材料痕迹检测方法研究[A];北京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肖今新;;宽带窄脉冲用于声场声全息测反射系数[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荣敏;李路明;;基于阵列霍尔元件的铁磁材料痕迹检测方法研究[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封伟;;高度定向聚苯胺-碳纳米复合管阵列的制备[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华;运动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旭;车辆与内燃机振声信号盲分离及噪声源识别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孙少军;重型车用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李卫兵;基于统计最优和波叠加方法的近场声全息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陈达亮;发动机整车匹配中的振动噪声识别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于飞;基于波叠加方法的声全息技术与声学灵敏度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贾继德;客车内外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李加庆;基于声全息的故障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徐红梅;内燃机振声信号时频特性分析及源信号盲分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胡博;基于矢量阵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亮;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青;基于LabVIEW的近场声全息噪声源识别系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孙长江;基于Beamforming的阵列噪声源识别仿真和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敦立明;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源小波识别及心理声学参数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窦青青;基于小波时频分析的工程机械驾驶室噪声源识别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玮;基于气体传感器阵列的混合气体检测系统[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夏春华;被动毫米波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索武生;NO_2气体薄膜传感器阵列制备及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骥;钢号漏磁检测与识别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梁军鹏;基于LabVIEW的车床噪声源识别虚拟仪器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义;地勘新兵器:阵列电磁法[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广彬;简化:全面中的重点[N];计算机世界;2004年
3 苏力克;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器[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4 袁新强;“五星阵列三维互动”管理体系探索[N];中国石油报;2005年
5 ;生物芯片概述[N];科技日报;2000年
6 ;超低价SAN新鲜出炉[N];网络世界;2004年
7 环;让存储 “动”起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8 陈立希;英拟耗资15亿建世界最大近海风电站[N];中国煤炭报;2006年
9 陈丹;美开发出微米针头阵列[N];科技日报;2003年
10 ;IDE RAID安装实战[N];电脑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