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取苗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
【摘要】:取苗机构是移栽机由半自动向全自动发展的核心装置,是当前农业机械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取苗机构主要有滑道、滑块连杆组合形式和不完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形式,机构的性能不太理想。论文基于对传统取苗机构工作特性分析,结合作者所在课题组对非圆齿轮不等速传动研究成果,提出以“鹰嘴形”轨迹为研究目标的旋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的创新设计,通过分析行星轮系机构的轨迹形成规律,选用三次非均匀B样条曲线直接拟合非圆齿轮传动比函数,实现“鹰嘴形”轨迹所需要的取苗臂周期二次不等幅摆动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机构的运动学优化、动力学特性分析与试验验证,设计物理样机并在取苗实验台上开展取苗相关试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提出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旋转式取苗机构和“鹰嘴形”取苗轨迹,分析“鹰嘴形”取苗轨迹的形成机理,发现周期中取苗臂的二次不等幅摆动规律是形成“鹰嘴形”轨迹的原因。
2)机构运动学建模与参数优化:利用13个传动比数据点拟合自由二阶非圆齿轮,建立二级非圆齿轮传动的数学模型,分析传动比参数和轨迹参数对“鹰嘴形”轨迹环扣大小、方位以及轨迹整体形态的影响,得到理想取苗轨迹的机构参数约束范围;对取苗机构工作目标设定10个目标,建立目标的数学模型,基于参数导引优化方法开发自由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取苗机构优化设计软件,优化得到一组机构传动比参数为[(0,0.6999),(25,0.7777),(35,0.9721),(80,1.7887),(105,1.1666),(160,0.6844),(210,0.8166),(230,1.0499),(256,1.2443),(288,1.1277),(300,0.9955),(335,0.7310),(360,0.6999)],齿轮中心距、行星架初始角度、行星架拐角、取苗臂初始安装角和取苗爪长度优化结果为(68mm,139°,-84°,30°,215mm),10个运动学目标值为别为:取苗臂与送钵装置最小距离5.74mm、取苗尖嘴宽度2.5mm、尖嘴倾角139.226°、入钵摆角20.18°、出钵摆角4.38°、取苗入程角26°、投苗角108.41°、齿轮模数2.67,轨迹高度313mm、行星架与投苗位置线距离25mm。
3)机构的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机构的虚拟样机,仿真检查了机构的运动干涉情况,验证了凸轮安装位置确保取苗推苗动作的有序实现;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各构件的力的波动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对于自由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机构,当行星架转速大于100r/min,中心轴支座力的波动的峰值显著增大,其合理的转速应控制在100r/min以下;通过取苗臂加配重的方式可有效降低支座力峰值8.3%,为取苗臂的改进提供设计参考。
4)机构取苗试验研究:进行钵苗的物理特性研究,通过统计苗在钵中的位置设定两取苗爪初始距离为20mm;通过取苗爪与钵体之间摩擦系数测试、钵体的抗压性测试和取苗力的测试确定取苗爪的最小夹紧量为10mm;对取苗机构中心轴支座力进行了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机构在80r/min以下转速力学特征平稳,支座受力理论分析与实测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模型的正确性,理论和测试结果表明自由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支持160株/min的取苗效率,是高效取苗机构的构型;以苗盘倾角、夹紧量、取苗深度为因素,每个因素设定三个水平,通过开展60r/min转速下全因素试验,确定最优组合为:取苗夹角90°、夹紧量15mm、取苗深度35mm,最高取苗成功率为94%;开展80r/min转速下L49(3)正交试验,通过离差分析确定优组合为:取苗夹角100°、夹紧量12mm、取苗深度35mm,最高取苗成功率为90%;开展了落苗段钵苗运动规律测试,推苗过程钵苗的姿态与理论设计一致,钵苗离开取苗爪后,在取苗机构60r/min转速下钵苗向下向前运动,是钵苗交接苗的理想状态;80r/min转速下钵苗水平方向运动速度较大,不利于交接苗。若要保证取苗机构高转速下钵苗向下向前的运动轨迹,推苗点应提高,增大钵苗离开取苗爪向下的速度。
|
|
|
|
1 |
唐德威,张光辉,唐德威,于红英,徐晓俊,李华敏,唐德栋;齿顶曲线误差对非圆齿轮副重合度的影响[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1年04期 |
2 |
唐德威,于红英,李丹,徐晓俊,李华敏,张光辉;非圆齿轮插齿加工中的切入顶切干涉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1年05期 |
3 |
丛晓霞,付宇,胡志刚;论齿轮传动的发展[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年04期 |
4 |
李建刚;吴序堂;李泽湘;;基于插齿数值计算模型的非圆齿轮根切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06期 |
5 |
廖伟;赵匀;方明辉;;巴斯噶蜗线齿轮在分插机构上的应用和参数优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6 |
和丽;许纪倩;周娜;赵亮;颜华;;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运动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12期 |
7 |
黄丙申;柳春柱;;水稻快速插秧机构[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01期 |
8 |
贺敬良;李建刚;王准;吴序堂;;非圆齿轮的成形砂轮展成磨削原理[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10期 |
9 |
韩继光,刘少刚;偏心渐开线齿轮-槽轮组合机构分析与综合[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1996年05期 |
10 |
李卫;吴忠民;宋杰;葛永群;;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试验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年02期 |
11 |
周良墉;;介绍几款春播作业新机具[J];南方农机;2007年02期 |
12 |
柳春柱,李跃林,刘惠敏;新型水稻快速插秧机[J];农村新技术;2001年09期 |
13 |
钱海峰;张华信;熊文江;吴显斌;张世忠;;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J];现代化农业;2009年04期 |
14 |
李东涛;;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现代化农业;2010年05期 |
15 |
颜华;高希文;赵亮;林金天;;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发展现状[J];农业机械;2007年07期 |
16 |
柳春柱,任世虎,陈先军,梁宝铭,张国臣;新型高速插秧机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1999年01期 |
17 |
陶冶,李德威,区颖刚;计算机模拟椭圆齿轮传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1年04期 |
18 |
任世虎
,柳春柱
,赵文生;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J];农家顾问;2005年06期 |
19 |
柳春柱;王金武;;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主要形式及研究现状[J];现代化农业;2006年09期 |
20 |
李革;陈孝明;俞高红;朱建平;赵匀;;基于VB的旋转式分插机构运动干涉判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