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效应

王凤蕊  
【摘要】:目的收集2012年6月以前国内外已发表的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循证证据,并为针灸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2012Issuel)、Pubmed或Medline (1980-2012)、Embase光盘数据库(1978-2012)、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DSR, ACP Journal Club, DARE and CCTR.1991-20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1978-201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59-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2)、万方资源数据库(1975-2012)8个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近十年(2003.1-2012.12)发表的《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5种杂志。并在http://www.google.hk,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http://www. clinicaltrials.gov进行补充检索。然后将检索到的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最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合成分析。采用有效率和眩晕症状功能评分作为疗效指标,不良反应作为安全性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两者的效应量以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采用χ2检验判断各研究间的异质性,P≤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若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分析其异质性来源。 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53篇,其中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56篇;通过阅读全文,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42篇,重复发表的文献32篇,以针灸疗法作为对照的文献6篇;最终1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267例患者纳入本试验,均为中文文献。采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5.1提供的方法和国际公认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报告评价发现纳入的这些研究质量较低。临床效应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M-H OR4.84,95%CI(2.39,9.81),P0.0001];针刺结合中药优于单纯中药[M-H OR3.82,95%CI(2.06,7.10),P0.0001];针刺结合中药优于单纯西药[M-H OR3.14,95%CI(1.81,5.45),P0.0001]。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显示:治疗第3天,[MD4.66,95%CI(2.97-6.35)],治疗第7天,[MD0.95,95%CI(0.03-1.86)],治疗第14天,[MD0.89,95%CI(0.71-2.49)]。治疗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第14天两组的积分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施治方面:纳入文献的取穴多采用按局部选风池、百会和颈夹脊为主穴和按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辨证取穴。针刺手法多采用毫针泻法,强调得气感应。治疗时间普遍为留针30min,频率每日1次,10d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 结论①目前证据表明针灸或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实证眩晕有较好疗效。②针灸治疗实证眩晕可参考按照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辨证选穴和局部选穴。③实证针刺手法当以毫针泻法为主。治疗时间当以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疗效较好。④由于本研究纳入的试验方法学质量偏低,其系统评价结果需谨慎看待,今后尚需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研究进行支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颖,靳松,黄薇,王世阆;产前血压家庭监控——小规模随机对照试验[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年01期
2 梁传余,陈娜;我国耳鼻咽喉科防治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现况[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01期
3 Joseph A Carcillo ,R Scott Watson ,张晶 ,樊寻梅;儿童随机对照试验将濒临灭绝吗?[J];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09期
4 Pinki Sahota,曹琳冰;小学实施干预措施降低肥胖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02期
5 J Clark professor,高嵩;老年人的预防性家访 随机对照试验不能判断其有效性[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04期
6 赵亚双,王滨有;随机对照试验及其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刘海霞,方平,胡德华;浅析后果论的哲学批评不适用于循证医学[J];医学与哲学;2003年06期
8 Lee S.D.,Kearney D.J. ,杨瑗;内镜检查前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胃灌洗: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9 方荣华,廖晓阳,苏巧俐,李双庆,邓学学;《临床医学》16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评价[J];华西医学;2005年04期
10 雷孟京;;随机对照试验的双盲[J];中国统计;2005年12期
11 刘建平;单个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3期
12 李蓉琼,廖晓阳,方荣华,李颖,李双庆,王兰兰;《中华医学杂志》20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评价[J];华西医学;2005年02期
13 Macko R.F.;Ivey F.M.;Forrester L.W.;梁伟;;踏车康复锻炼改善慢性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心血管适应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14 费宇彤;刘建平;;第二讲: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年03期
15 姚晨;阎小妍;;如何科学全面地展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成果[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16 樊涛;张宇;蒋洪丽;闵婕;王科;周维;;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与我国疾病负担的关系[J];华西医学;2012年04期
17 刘智君;费宇彤;邢建民;郭中宁;董青;贾玫;马立新;刘建平;;技能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及其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针灸;2012年05期
18 焦爽;刘建平;;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的严格评价(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年06期
19 刘玉秀;;临床研究的新路径:基于专业特长的随机对照试验[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05期
20 ;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随机对照试验[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存志;石广霞;王麟鹏;朱江;;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特征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泓午;;随机对照试验的哲学观[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3 李文生;;我国眼科防治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现状[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林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5 吴曦;梁繁荣;李瑛;郑晖;任玉兰;蒋可;;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针灸临床研究设计的启示[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昊;徐斌;于文静;李广林;;近23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设计质量分析[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邓敦;陈黎虬;张维康;王朝晖;颜海波;;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文献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徐隽莹;韩登峰;肖艳;汪惠才;;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颖;雒晓东;;古方定振汤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摘要[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晓歌;易新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证据[A];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立新;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及方法学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泽倩;复杂干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4年
2 李玲;外用维A酸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循证医学)[D];四川大学;2003年
3 张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与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徐蕾;活血化瘀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韩晶;杵针干预亚健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唐国彬;辩证遣方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症状改善的随机对照试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黄福美;糖尿病合并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药物支架术与搭桥术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王凤蕊;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实证眩晕的临床效应[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刘淑涛;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 刘建平 曹卉娟;循证中医药发展期待“提速”[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中国药科大学 彭丽虹 余正盛 春雷;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上)[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张霄潇 郭宇博 杨洪军;适宜中医药的临床评价方法亟待建立[N];中国医药报;2014年
4 陈晓红;SARS与循证医学[N];健康报;2003年
5 范维琥;循证医学应加强研究设计[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刘海英;为心脏病患者输氧或许弊大于利[N];科技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徐亚静;针灸发展有三条“软肋”需强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