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粪便分子生物学的小麂个体识别及家域研究
【摘要】:随着粪便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基于野生动物粪便的微卫星DNA标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野生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本研究运用粪便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个体识别、性别鉴定、家域大小以及家域面积的季节性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别于2014年4月、7月、10月以及2015年1月,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采集到130份、12份、239份和253份小麂的新鲜粪便样本。使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OMEGA Stool DNA Kit)提取小麂粪便样本中的基因组DNA,检测后发现共成功提取617份DNA样本,应用8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实验和基因型分型,对小麂粪便样本进行个体识别,结合同一小麂个体的多个排便位点信息,研究小麂的家域特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634份小麂粪便样本中,一共识别出177只小麂个体;其中有61只个体识别次数达到3次或3次以上,可用于计算家域面积,Sry基因性别鉴定结果表明,雌性小麂34只,雄性小麂27只。2.运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出的雄性小麂家域面积为46.71 hm2-179.55 hm2之间,平均为76.26 hm2;雌性小麂家域面积为19.25 hm2-113.62 hm2之间,平均为40.18hm2。雄性小麂的平均家域面积约为雌性的1.90倍,且经过方差分析后发现,春季、秋季和冬季的小麂家域面积在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3.在对雌雄小麂3个季节的平均家域面积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雄性小麂和雌性小麂的情况相同,其平均家域面积在春季和秋季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春季和冬季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秋季和冬季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分别对3个季节两大功能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雌雄小麂个体的平均家域面积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3个季节的雌性和雄性小麂个体的平均家域面积在功能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61只小麂中家域存在重叠现象的有43只,所占比例约为70.5%,其中雄性19只,雌性24只,性比(雌:雄)约为1:0.79;同性别小麂个体与不同性别小麂个体之间的家域都存在重叠现象。
|
|
|
|
1 |
裴家骐,吴郁琪;台湾小麂(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下颚骨双性型的研究(英文)[J];兽类学报;1990年04期 |
2 |
贺明锐;;小麂[J];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10期 |
3 |
;小麂[J];中学生物学;2010年06期 |
4 |
史文博;王慧;朱立峰;朱琼琼;韩德民;常青;张保卫;;晚更新世气候波动及长江阻隔对小麂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模式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0年04期 |
5 |
张晓梅,张海军,李健,单祥年;麂属动物小麂线粒体DNA文库的建立和序列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6 |
鲁晓瑄,张悦,单祥年;小麂Sry基因的克隆和测序[J];遗传;2003年03期 |
7 |
鲁庆彬;游卫云;高欣;于江傲;杨仙玉;周圻;章叔岩;翁东明;;清凉峰小麂生境选择影响因子评价[J];浙江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
8 |
张晓梅,单祥年,施燕峰,张海军,李健,郑爱玲;小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J];遗传;2004年06期 |
9 |
袁小爱;田东;朱玉婷;肖羽;;基于线粒体cytb片段探索小麂新亚种——江口亚种(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subsp.nov.)的分类地位[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
1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