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罗汉班”历史研究
【摘要】:义乌“罗汉班”起源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作为义乌文化颇具代表性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蕴含着先祖们丰厚的情感诉求,已成为义乌先祖独有的文化记忆,构成了义乌人民民俗体育文化特有的一道风景线。(2009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与表面上的辉煌不同,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义乌“罗汉班”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时过境迁,在当下的生活节奏,市场导向与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无暇顾盼先民留下的民俗活动。曾经盛极一时的“罗汉班”如今只留下八里桥头这“一支独苗”。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传承环节后继乏人以及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等都造成了“罗汉班”如今尴尬的局面。如何保护、传承乃至发展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迫在眉睫的任务,值得思考。本论文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学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将义乌最具有代表性的八里桥头村“罗汉班”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置于自然、社会、人文大背景中,从其历史沿革入手,通过内外的综合分析,力求详细、系统、全面、深入对其产生渊源、演变过程及其基本表演结构、功能特征、文化价值、变迁中出现的问题及保护与传承等进行分析与阐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由八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阐述国内罗汉班起源、现状、传承以及国外的叠罗汉活动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义乌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义乌“罗汉班”活动概况及其发展演变;第四部分论述“罗汉班”与戚家军及“罗汉”的历史渊源;第五部分分析了“罗汉班”文化价值;第六部分为“罗汉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及原因;第七部分提出了“罗汉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第八部分为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并对“罗汉班”如何保持其本真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罗汉班”与“戚家军”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与罗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庙会活动的减少,“罗汉班”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改变,其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分析为义乌“罗汉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具体化建议::根据“罗汉班”的项目特点、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戚家军与“罗汉班”的渊源进行突破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注重对传承主体的保护;与院校合作,将“罗汉班”民俗活动吸收到体育课堂中,增加文化认同,加大普及力度与传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