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结构与形成的研究
【摘要】:普通任课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的结构与形成的问题。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的研究内容:研究一以690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测量学的范畴下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的结构;研究二以高中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实验法探讨了工作坊对中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形成的作用;研究三以高中、初中与小学三类学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叙说分析的方法从整体上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形成过程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
第一,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是一个由终极性心理辅导理念与工具性心理辅导理念组成的二阶二因素模型。其中工具性心理辅导理念由一般工具性心理辅导理念和普通教师工具性心理辅导理念两部分组成。
第二,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理念形成的内部机制是受训教师主动体验的过程,即受训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不断体察、经历与反思的过程。
第三,工作坊本身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保证了受训教师在主动体验中形成心理辅导理念;由培训教师创设的支持性环境和良好的学校氛围组成的培训环境是受训教师心理辅导理念形成的保障条件。
在三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培训中小学普通任课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必须充分培训中小学普通任课教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
第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机结合。
第三,培训以教师心理辅导理念形成为重点,以工作坊为主要的培训方式。
第四,培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
第五,培训学校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