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对鱼糜制品的冷藏保鲜作用及抑菌机理
【摘要】:本课题以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鱼糜制品(梅鱼鱼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冷藏条件下的菌相变化,分离鉴定了其优势微生物,评价了茶多酚对鱼糜制品(梅鱼鱼丸)的冷藏保鲜效果,并探讨了茶多酚对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细菌膜的通透性、细菌总蛋白以及细菌膜蛋白的影响,从细菌细胞膜的损伤方面阐明茶多酚的抑菌机理。
本论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开展工作,获得结果如下:
1.冷藏条件下茶多酚对鱼糜制品保鲜效果以及贮藏过程中生物菌相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0℃冷藏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茶多酚能明显降低梅鱼鱼丸的细菌总数,提高硬度、保持弹性,并使TBA值、TVB-N值、pH值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好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其中茶多酚添加量为0.20-0.30 g kg-1时其保鲜作用最为明显。
2.对照组贮藏初期假单胞菌、微球菌/葡球菌和肠杆菌为梅鱼鱼丸中的优势菌,由于真空包装条件下肠杆菌的生长速度比假单胞菌和微球菌/葡球菌的快,从第9天开始肠杆菌和假单胞菌一起组成梅鱼鱼丸中的优势菌。而添加茶多酚后从贮藏初期直至第17天,肠杆菌始终是优势腐败菌,其数量在第17天和细菌总数相当。
3.鱼糜制品中优势微生物分离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应用VRBGA和Pseudomonades琼脂培养基分离出8株优势菌株,分别为肠杆菌科中的沙雷氏菌属(液化沙雷菌、气味沙雷菌、液化沙雷菌、液化沙雷菌和粘质沙雷菌)和假单胞菌科中的假单胞菌属(荧光假单胞、门多萨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茶多酚对鱼糜制品中的优势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4.茶多酚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显示,当茶多酚的浓度分别高于0.075%和0.0375%时,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粘质沙雷氏菌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细菌生长曲线的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改变细菌预测模型的参数,减缓细菌生长速度,但是稳定期的细菌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茶多酚处理对细菌细胞形态结构造成明显的损伤,促使细胞膜扩散,不能可见明显的细菌拟核;茶多酚可以导致细菌膜通透性增加,体内小分子物质泄漏;体内ATP酶、AKP酶活性降低。应用SDS-PAGE方法研究发现茶多酚处理对细菌总蛋白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细菌膜蛋白的影响显著;进一步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借助于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茶多酚处理后细菌膜蛋白的差异蛋白,并应用MALDI-TOF-MS鉴定了差异蛋白点,发现主要的差异蛋白为细菌膜上的酶和伴侣蛋白,包括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蛋白质、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伴侣蛋白和其他酶等。
|
|
|
|
1 |
张凯农,肖纯;降低茶多酚酒石酸亚铁比色法的误差[J];中国茶叶加工;1995年02期 |
2 |
陈玉香,刘阳,周道玮;茶多酚对豆油及猪油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01年11期 |
3 |
白秀丽,李晓莉,汪国砚;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4 |
黄洋,姜建国,严媛,姚开;薄层层析后生物显影检测茶多酚组分的抑菌效果[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01期 |
5 |
荆琪,邓宇;微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年01期 |
6 |
肖伟祥;;从茶末中提取茶多酚和儿茶素组份获得成功[J];茶业通报;1990年04期 |
7 |
曹明富;杨贤强;虞研原;;茶多酚对实验性肿瘤的治疗作用[J];中国茶叶;1992年01期 |
8 |
严明潮,张铰铣;茶多酚作为食品消臭剂的开发前景[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6年01期 |
9 |
李志南,姚红,肖纯;茶多酚与Pb~(2+)络合反应机理及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02期 |
10 |
傅锦坤,于腊佳,许金来,于新生,许翩翩,苏玉忠,吴玲玲;茶多酚对自由基抑制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1 |
汪秋安,刘强;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与应用进展[J];广西轻工业;1999年04期 |
12 |
林一萍,吴瑞荣;茶多酚在体外清除含氧自由基的作用分析[J];食品科学;2001年11期 |
13 |
李浩;茶多酚抗氧化剂在食品上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广东茶业;2001年04期 |
14 |
罗晓明,蒋雪薇,徐协文,李沸敏;聚酰胺色谱法分离制备茶多酚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2年05期 |
15 |
熊卫东;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及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07期 |
16 |
李荣林;茶叶有效成分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3年04期 |
17 |
覃思,吴卫国;茶多酚对蛋白质功能特性影响研究初探[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05期 |
18 |
张凯农,肖纯,张祖苗;K_3Fe(CN)_6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J];中国茶叶;1995年05期 |
19 |
丁认全;赵元藩;;茶多酚在化妆品中的作用及机理[J];中国化妆品;1996年03期 |
20 |
熊何建,胡慰望,谢笔钧;茶多酚分离制备的新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199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