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间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研究
【摘要】:
综合评价的思想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经济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统计综合评价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已成为各类考核、评比、鉴定识别等活动中行之有效且不失通俗性的定量化工具。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综合评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也层出不穷、日渐增多;但也暴露了自身诸多纰漏和缺陷,各种质疑也逐渐增多,这对综合评价技术的应用及科学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笔者的理解,制约综合评价科学化的因素,除了制度层面的原因外,还有单一化现象的存在。所谓单一化是指采取单一的技术手段对综合评价的一个或几个步骤进行处理。综合评价技术单一化现象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时间维度、评价的数据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在传统的综合评价中,数据格式都是以点值的形式来表现的。但由于评价方法的特性,不同的方法对数据结构、评价模型均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并且在综合评价中,经常会遇到定性变量、模糊变量、区间数变量等多种数据格式,如何针对不同的数据格式开展综合评价活动,便成了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本文的目的是,将传统综合评价中的点值扩展为区间信息,发展这种基于区间信息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基于区间信息的评价技术是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的。一方面,从数据采集工作的非全面,评价参数信息的不充分性,主观评分的指标、原始数据中的质度变量(具有程度差异的定性变量)以及指标权重的模糊性等方面来看,区间形式的数据表达格式更加符合综合评价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反映的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认识过程,因此对于一个综合评价体系而言,提供一个区间方式表达的评价结果在许多场合比提供一个点值的评价结果更加令人信服和可接受。
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将区间数评价的操作过程分为两种方式:逐步式处理和黑箱化处理,再分别对两种方式下的具体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在逐步式处理方式中,笔者从综合评价的步骤出发,分别对评价数据、指标权重、集成方法在区间数据形式下的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在黑箱化处理方式下,对区间评价值的排序问题进行了阐述。
各章节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基于区间信息的综合评价技术的基本问题。笔者在对区间数评价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区间数评价的基本分类,论述了区间数与相关的几个概念(如模糊数、未确知数、灰数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对区间数指标的形成、量化和控制,区间数指标的无量纲化技术进行重点的探讨。
第二章针对区间数评价权重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权重概念出发,引出了区间数构权的可行性,并对区间型权重的基本分类进行了划分。在对已有的区间数构权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区间信息下构权的几点思路。根据这些思路,提出了基于群组的区间构权的几种方法,同时对群组条件下的意见分歧程度——区间数的相似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测算区间数相似性的指标。最后对区间型权重的归一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章阐述了区间数的排序问题。笔者将区间数的排序问题分为两类:一般型区间数的排序和分布型区间数的排序。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优点与缺陷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区间数比较的优势度方法和基于累计分布的区间数排序方法。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区间数评价的集成问题。在分析区间数评价集成的两条思路(区间数转换嵌套和区间数整体嵌套)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在区间数转换的思路下,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转换进行了阐述;对区间数主成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在整体嵌套的思路下,对集值统计方法和分布型区间数的效用函数法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供评价数据结构从传统的点值向区间扩展的基本思路,对区间数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区间数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构建了初步的研究框架。2.提出了区间数相似性的概念,并设计了指标对之进行了测算。3.在基于可能度的区间数排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区间数比较的优势度方法。4.利用分布型区间数的累计分布,设计了一种针对分布型区间数的排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