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传统村落中的水口营建技艺研究
【摘要】:“水口”作为中国特别是浙江乡土建筑文化场所的典型代表,常常是一村景观的精华所在,也是村落形态中传统观念和文化气息最集中的地方。论文对水口的关注,不仅在于它是进入村落前的第一道景致,更在于其作为一种重要标识对整个村居环境、村落格局的影响和意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出现关于“水口”的专著。水口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风水角度的文化和社会观念层面的讨论。在建筑学领域,与“水口”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史、乡土建筑和乡土景观的保护方面,但大都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点,且多是对水口现象的描述,关于水口具体营造技艺的讨论很少。这对无论在造景手法和营造理念都具有极高造诣和价值的“水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论文以兰溪传统村落中的“水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实地走访和观测的水口现象,结合文献比照、村民访谈,对区域具有深厚兴造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水口予以分析。笔者发现,虽然许多村落都有和水口相似的空间,但并非都是“水口”。基于此,研究首先应对“水口”进行鉴别,通过对各村水口构成要素的考察,达到对一村水口位置、规模和范围的界定,并以此作为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在关于水口营建技艺的个案研究中,论文提出“水口环境”一词,是基于将讨论的问题界定在涵盖范围相对较小的、建筑学语境下的环境层次,而并非“水口”更为广泛的所指。论文使用了“建成环境”和“意象环境”这两个当代建筑学的基本概念,来对“水口环境”做进一步的解释。提出“建成环境”和“意象环境”作为兰溪传统村落中水口营建的两种基本操作方式,前者表现为景象的、现实的物质环境,后者表现为心理和文化层面的非物质环境。并结合对现存水口实例的调查,系统分析了两者在传统村落水口营建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出水口营建首先是对理想地形,即建成环境的选取;而意象环境,则是非理想环境下的心理和文化调适,主要探讨文化是如何影响水口营建的。论文试图通过对“水口”中这类“设计方法”的发掘,将讨论上升到更具体的关于“建筑学本身到底如何做”的层次。本论文进一步提出,“水口”作为一村景观的核心,不仅在村落景观的塑造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还是构成村落之间景观联系的基本单元和节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至整个村郊,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连续的、多层次的、复合的景观结构体系,尤其表现在对区域地景的塑造,是构成区域景观系统的重要元素。所谓遍及整个乡村的景观结构体系,正是得益于水口在区域景观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而传统村落中以“水口”为代表的乡土景观正是其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