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中戏曲化表演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探讨动画表演创作方式、戏曲理论以及戏曲表演样式变化的历史经验认为,戏曲化动画表演样式的核心应该是“致中和”的儒学观念,而不是“中正”的审美标准,更不应该停留在“唱、念、做、打”等表演样式上。“致中和”观念在戏曲表演中被拆分为“致真”和“中和”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对待角色情绪的态度。那么,从《九歌》中的《湘君》到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控制情绪的始终是表演样式,但表演样式在戏曲史中不断变化,并没有固定的表演样式。由此可见,动画和戏曲表演样式的融合,唯一不变的就是“致真”的角色情绪抒发。而控制角色情绪的表演样式,则是两者融合的关键。通过表演表演样式可以了解到,动画本身没有固定的表演表演样式。“生发型”想象路径是一种动画表演的创作方法,最终可以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动画表演样式。而戏曲表演发展到今天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表演表演样式。例如“唱、念、做、打”的基本表演动作元素,歌舞化的整体表演动作气质,以性别、年龄、文武行业划分的表演类型等等。由此可见,戏曲和动画的融合,其实是戏曲表演样式和动画表演创作方式的融合。这便回到了《大闹天宫》中角色情绪表现上过于淡薄的实践问题上。由于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完整的的支撑戏曲化动画表演的理论核心,所以本文最终用理论推导的方式阐述,“以角色情绪的自然抒发为基础,以戏曲表演表演样式为感知素材,以‘生发型’想象路径为创作方式,以‘中和’观念为‘感知碎片’的矫正、拼合方向,以最复杂、深入的表演角色情绪为创作标准的动画表演样式”这个戏曲化动画表演的理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