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重金属检测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摘要】:河道底泥重金属具有毒性持久、难分解、易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能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等性质,已经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物,因此有必要检测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分析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探讨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法。本文基于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底泥重金属进行检测,在重金属检测方法、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河道底泥重金属检测方法研究。本文利用传统的四酸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8条河道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d、Ni和As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针对传统底泥重金属检测方法回收率低的问题以及底泥有机质含量普遍偏高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有机质梯度变化的底泥重金属检测方法,研究了四种消解体系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底泥Cu、Zn、Ni的检测结果的影响,针对不同有机质含量样品,提出了回收率在90%~110%范围内、以最小酸用量为目标的Cu、Zn、Ni的最佳消解体系。结果显示,最佳消解体系提高了底泥重金属消解的回收率,且总耗酸量在2~19 ml的范围内,平均总耗酸量为10.54 ml,少于传统消解方法中的19 ml。(2)研究区域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本文分析了研究区域河道表层底泥重金属和底泥垂向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并对底泥重金属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底泥中Cu、Zn、Pb、Cd、Ni及As的污染程度排序为CdCuZnAsNiPb,其中Cd、Cu污染相对严重,且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不均匀;重金属在底泥垂向上的分布总体呈表层多底层少的特征,但受不同时期人为清淤疏浚的影响,导致这一特征在不同时期内有所变化;重金属聚类分析将6种重金属聚为3类,Zn、As为一类,Cd、Pb为一类,Ni、Cu为一类,被聚为一类的重金属应受到同一污染源因素影响;18个采样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较为均匀,工业区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主要污染源有三种。(3)河道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及控制研究。本文引入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基于底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研究并提出了临界风险控制方法,以方便和快速地确定合理的底泥环保疏浚深度,为工程疏浚提供一定指导。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河道底泥以Cd污染为主,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在234.2~973.3之间,属于高风险至极高风险,是底泥生态风险控制的决定因子;采用临界风险控制方法确定的18条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为10~110cm。
|
|
|
|
1 |
;污染的海洋底泥——评价与治理[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3年Z1期 |
2 |
林卫青,顾友直;苏州河底泥的耗氧量[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
3 |
刘培斌,张凤君,孟庆义,胡秀琳,陈云清;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的分布与释放预测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年02期 |
4 |
陈荷生,张永健,宋祥甫,邹国燕;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初步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11期 |
5 |
张辽飞;麦继婷;林联泉;;底泥二次污染的研究现状[J];科技资讯;2007年28期 |
6 |
张燕琼;张江山;;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评价运河杭州段底泥污染[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
7 |
孙远军;李小平;黄廷林;;稳定剂控制底泥中磷元素释放的机理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
8 |
回进;张凤君;李亚东;王冰松;;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9 |
刘沅;朱伟;;底泥处理技术及其在深圳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2年02期 |
10 |
魏博娴;;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2年06期 |
11 |
;黄浦江底泥污染的初步调查[J];上海环境科学;1986年09期 |
12 |
方宇翘;马梅芳;应太林;姚振淮;漆德瑶;;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特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11期 |
13 |
莫志凡;汞对河道底泥的污染与防治[J];黄金;1992年06期 |
14 |
郑习健;珠江广州河段底泥的污染分析[J];长江建设;1996年05期 |
15 |
韩宝平,王晓,冯启言,张显龙,魏颖,周东来,丁毅;徐州市荆马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6 |
徐祖信;张锦平;廖振良;刘立坤;;苏州河底泥对上复水水质污染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6期 |
17 |
张旭东,祁继英;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J];北方环境;2005年02期 |
18 |
彭咏梅;;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J];河北化工;2007年10期 |
19 |
梁秀娟;方樟;季超;王雪芹;李钦伟;;高氟湖库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分析——以洋沙泡水库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
20 |
赵振;;氧化试剂(硝酸钙)控制黑臭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研究[J];环境科技;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