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菜子湖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摘要】: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决定性作用,菜子湖位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是典型的通江浅水湖泊湿地,由于人为干扰菜子湖湿地植被正发生较大变化,关注这一现象将有利于通江湖泊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本论文对菜子湖湿地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群丛种类及分布、优势种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同时对部分优势种生态适应性进行初步探索,结果如下:
(1)菜子湖湿地植物种类组成,在2008年7月~2009年7月调查共采集记录维管植物147种隶属于42科101属,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占调查总数的3%,双子叶植物27科58属88种占调查总数的60%,单子叶植物11科39属55种占调查总数的37%,147种植物根据生活型的不同可分为湿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四种,其中湿生植物25科76属104种占调查总数的71%,禾本科20种、莎草科14种、蓼科13种和菊科13种是构成滩涂湿生植物群落主要成分;浮水植物有11科12属18种占调查总数的12%,其中菱科植物是构成根生浮叶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沉水植物有7科9属14种占调查总数的10%,其中,水鳖科、眼子菜科、小二仙草科和金鱼藻科植物是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物种。挺水植物共6科7属11种占调查总数的7%,茭草和芦苇是构成挺水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2010年7月全湖水生植物平均生物量鲜重369.9 g/m2,干重71.0 g/m2。
(2)与2008年相比,2010年湿生植物群落总量及分布变化不大,水生植物发生很大变化,总体来看全湖植被总盖度减少87.5%;优势群丛减少53.8%;优势群丛面积减少82.5%,其中挺水植物群落面积减少约16 km2,最大盖度降低约20%,2个群丛消失,分别是荭蓼+酸模叶蓼群丛和长芒稗群丛;漂浮植物群落面积减少约11 km2,最大盖度降低约40%,其中水花生+水葫芦群丛消失;沉水植物群落面积减少约22km2,最大盖度降低约10%,其中,黑藻+苦草+茨藻群丛、苦草群丛、聚草群丛和黑藻群丛4种优势群丛消失。与2008年相比菜子湖可能正处在从草型湖泊生态系统向藻型湖泊生态系统过度的阶段。
(3)滩涂三种优势种陌上菅、朝天萎陵菜和肉根毛茛在湖滩上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肉根毛莨靠近水边,相对海拔较低,朝天萎陵菜较靠近岸边,相对海拔较高,陌上菅分布在两者之间,这样沿高程梯度三者呈带状分布;三种植物开花结果时间与菜子湖的水文表现出高度的适应,4月初湖水开始上涨,靠近湖水的肉根毛茛最先完成开花结果,湖水继续上涨,5月份涨到朝天萎陵菜和陌上菅生长的地方,这两种植物也正好完成了开花结果。三种优势种都能在洪水来临前完成有性生殖,同时三种优势种把更多的营养物质储存在根部,洪水退去又可以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