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

王峰  
【摘要】:本文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和青铜器两个角度出发,对淮河流域周代遗存进行了编年学研究。将淮河流域周代居址遗存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末周初;第二阶段,西周早期晚段——西周中期早段;第三阶段,西周中期晚段——西周晚期前段;第四阶段,两周之际;第五阶段春秋中期。其中,第一阶段商末周初时期资料较少,与第二阶段之间还难以衔接。其余阶段从陶器发展演变的逻辑看是一脉相承的,中间没有年代缺环。根据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将淮河流域周代墓葬遗存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西周晚期;第二阶段,两周之际——春秋早期前段;第三阶段,春秋早期后段——春秋中期后段;第四阶段,春秋晚期。其中第一阶段资料较少,仅在鲁东南地区有少量发现。 在建立了淮河流域周代遗存时间框架的基础上,对所分各小区内周代遗存的文化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陶器群的分析,可以看出淮河流域周代文化构成包括周文化因素、晚商文化因素、江淮地区的周文化变体创新因素及土著文化因素、吴、鲁、齐诸文化因素,其中江淮地区的周文化变体创新文化因素及土著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其余则属于次要文化因素。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尽相同。其中豫东南地区、鄂东北地区与江淮地区有较大的共性,即西周中期以后均以江淮地区的周文化变体创新因素为主,同时存在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因素,其他则属于次要文化因素,这三个小区可以归为一个文化区——淮河中上游区。从各文化因素的形成时间看,周文化变体创新因素及土著文化因素最早形成于淮河中游的江淮地区,在西周中期晚段以后扩张到其他地区并成为主流。鲁东南地区和苏北地区有较多相似,周文化因素占有主要地位,并因地缘关系的影响,包含一定的鲁文化因索。实际上,该地区的周文化因素极有可能也与鲁国有关。这两个小区可归为一个文化区——苏北鲁东南区。从该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看,江淮地区周文化变体创新因素及土著文化因素对该地区的影响比豫东南、鄂东北要小得多。鲁东南地区在较晚阶段还受到了齐文化的一定影响。 从青铜器群文化构成因素看,淮河上游区与鲁东南区所包含的周文化因素在诸器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鲁东南区,与周文化传统并无太大差别,且延续时间较长。相比较而言,淮河中下游地区受周文化的影响要少得多。从两周之际——春秋早期前段开始,各小区均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器物,而以淮河中下游区为最,淮河上游区这类器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且与安徽江淮地区在较多器物上相同。鲁东南地区具有本地特色的器物始终居次要地位。同时,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从春秋晚期开始,各地区均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最终于战国时期形成统一的楚文化。 在比较了淮河流域周代遗存与宗周地区的周文化、鄂东南地区周代遗存、汉水流域周代遗存、长江以南地区周代遗存、江淮东部地区周代遗存、胶东半岛地区周代遗存之间的差异性之后,认为淮河流域周代遗存是与周文化、楚文化、吴文化及胶东半岛地区东夷文化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并进一步明确了这类遗存的分布范围。从出土的金文资料入手,梳理了西周时期周人与淮河流域之间的交往脉络,指出淮河流域的周代遗存为淮夷所留,并进一步分析了淮夷、南淮夷、南夷、东夷这些概念间的区别:淮夷当为淮域之夷的总称,南淮夷主要指淮河上中游地区的夷人,南夷是其省称,西周东夷是与淮夷不同的概念,当指周初山东地区的夷人。并对淮夷的源流问题作了考古学上的观察,认为淮夷的主体应当源自本地,最终于楚、秦时期融入了华夏文明。 本文还从考古学资料出发,尝试性地对周代淮夷地区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西周——春秋时期淮夷的某些方国应当是由多个都鄙群组成的复合体,并已进入了国家社会。但并不排除单个都鄙群的简单邦国存在,甚至在西周时期的某些邦还处于前国家形态。 文章最后通过对齐、鲁、晋、燕诸国分封时的社会背景入手,并以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为证据,认为淮河流域在周初不具备分封的条件,也没有分封的迫切性,因而淮夷之地的方国应当没有受到周的分封。又通过观察齐、鲁、晋、燕在分封后的考古学文化进程,认为周初通过分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整合地方文化,将周文化推广到极致,其速度超过此前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血缘关系与周族渐行渐远,各封国区域特征愈来愈强,最终形成了带有周文化烙印的多姿多彩的东周封国区域文化。而淮河流域由于没有这种分封,缺乏这种由分封带来的主动的整合动力,导致两周时期该地区方国林立,始终没有出现强大的方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宁;周代服饰与经济、民族之间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2期
2 孙磊;;“家国同构论”的重新审视——以周代国家秩序构建为中心[J];天府新论;2022年01期
3 左勇;;从仲爯父簋铭看周代宗法[J];考古与文物;2022年01期
4 王旭送;周军;;周代史官与周礼[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张淑一;周代命氏方式详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张淑一;周代男子的姓氏制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许兆昌;周代史官职官功能的结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8 孟世凯;读《周代礼俗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03期
9 张怀通;周代山川祭祀的民本精神与政治功能[J];殷都学刊;1994年04期
10 吴玉云;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J];求是学刊;1995年01期
11 张应斌;周代的农业文学(上篇)[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12 周兴;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13 许志刚;礼对周代贵族情感的制约作用[J];孔子研究;1987年04期
14 许志刚;周代的礼与周代贵族的性格[J];孔子研究;1989年01期
15 李纯一;略谈周代琴的艺术[J];人民音乐;1962年03期
16 杨兆贵;;《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研究》读后[J];中国史研究动态;2021年04期
17 吴铭;;“食品安全法”:始于周代,唐朝最严[J];公民导刊;2016年03期
18 杨隽;;《诗》与周代“乐德”教化[J];文艺评论;2014年12期
19 王旭送;;周代历史理性崛起的文化前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0 陈莉;;周代贵族审美的等级化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宁;;周代服饰与经济、民族之间的关系[A];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1999-2008)第3册[C];2009年
2 刘宁;;简述周代服饰体系形成的基础[A];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1999-2008)第3册[C];2009年
3 周粟;;周代酒禁考述[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4 周粟;;论周代的主食烹饪[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5 张渠;;周代营洛说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刘宁;;周代服饰制度浅谈[A];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1999-2008)第3册[C];2009年
7 逄振镐;;莒国史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邹然;邹蓉;;“女子善怀,亦各有行”——从《诗经》看周代女性的自主意识[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9 褚春元;;“艺德合化”——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本质观探论[A];东方丛刊(2008年第3辑 总第六十五辑)[C];2008年
10 刘五一;;郑卫婚恋诗和周代文化[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11 黄翠梅;;周代贵族佩饰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A];北方民族考古(第3辑)[C];2016年
12 ;清明习俗[A];贵州法学(2014年第4期)[C];2014年
13 周代翠;;LHC-ALICE进展[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4 刘战兵;洪钢;;西周“彻法”门外谈[A];财政史研究(第九辑)[C];2017年
15 裘士京;;论周代皖省方国、淮夷和皖南铜业的初兴[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6 葛志毅;;序:中国文化与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7 吕文郁;;西周王畿采邑新证[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18 陈明达;;周代城市规划杂记[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19 吴雯雯;;二〈雅〉中灾祸诗析论——周代天命观念的转折[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八辑)[C];2015年
20 贺业钜;;试论周代两次城市建设高潮[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栗建伟;周代乐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世洋;上古“诗”的原型确立、范畴拓展与《诗经》的形成源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苗永立;周代宋国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郑群;《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亮;周代聘礼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任晓锋;周代祖先祭祀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1 禚孝文;晋南周代前期考古遗存研究[D];山西大学;2021年
12 管恩好;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逸;学礼与周代贵族的文学教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
2 徐琼琼;周代饮酒礼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3 陈玲;从《诗经》看周代先民的时间意识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冯盛国;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薇;周代祝官制度考略[D];吉林大学;2005年
6 黄梦肖;周代礼制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19年
7 陈晓;周代山东诸国族属及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岳玲;《诗经》中玉、车马、酒所反映的周代礼制内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夏微;试论周代贵族教育[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窦健嘉;周代学礼及其文学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年
11 王德志;周代丧礼对当代曲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2 柳征;周代教育变化及其对士的影响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3 刘国芳;《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4 隋晓理;周代宴饮诗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15 尉博博;周代爵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6 竹溪;周代农民专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7 顾春娅;礼乐教化视域中的周代射礼[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8 杨准;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9 安普义;周代曹国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0 杜碧媛;《小雅·宾之初筵》与周代礼制[D];山西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 实习生 谢莎;周代星:基因检测行业怎么能不“跑偏”[N];中国青年报;2016年
2 首席记者 贾献培 通讯员 韩赵晶;程连元会见华为公司党委书记周代琪一行[N];昆明日报;2018年
3 记者 孟西安;700多座周代古墓见天日[N];人民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孟西安;周代大墓堪称珍宝库[N];人民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媛;《燕姬的嫁妆》:揭秘周代女性生活[N];山西经济日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杨曼 实习生 王晓楠 赵秀芹 本报记者  张牧涵 记者 王苏伊;黄金周代购应对商家花样促销[N];市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孟西安 本报记者 吕绍刚;陕西韩城 打响周代古墓保卫战[N];人民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张淑君;什么叫民工?就是工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张春海;清华简《系年》或有助填补周代研究空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贾晓燕;清华简中发现周代诗篇[N];北京日报;2011年
11 记者 孟西安;周代遗址惊现稀世珍宝[N];人民日报;2005年
12 本报记者 张华;施工中挖出周代青铜器[N];青岛日报;2013年
13 崔圣宽 郑德平 杨中华 宋杰 刘广霞;山东沂源姑子坪发掘一批周代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4 记者 傅洪波、通讯员 陈晓林、后加升;最新考古发现表明随州渔业在周代已相当发达[N];湖北日报;2004年
15 记者 冯国;考古人员发现周代“保鲜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6 记者 杨永林;陕西岐山发现周代甲骨文[N];光明日报;2004年
17 姜澎;《老子》作者并非周代老聃[N];文汇报;2008年
18 余隆海张建军 李骑龙本报记者 杨克勤;搭上“健康车” 看病报账真方便[N];四川日报;2008年
19 特约通讯员 张洪权;小河口遗址发掘出土周代文物[N];铜仁日报;2008年
20 记者 李恩树;拐卖犯罪借助网络翻新更隐蔽[N];法制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