醌类中药小分子电子转移机理研究—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法和导数伏吸法
【摘要】:醌类化合物结构式中含有羰基官能团,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中心,大多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是电子传递的优良载体。因此醌类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它们在生物体参与电子传递(能量传递)、代谢过程等。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CV),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采用红外光谱循环伏吸法(IR-CVA)和导数循环伏吸法(IR-DCVA)技术,重点研究了结构和电化学性质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醌类化合物:蒽醌(AQ)、1,8-二羟基-9,10-蒽醌(Q)及其甲基化产物(DMeAQ),大黄酚(EQ)等。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
1、运用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AQ和DMeAQ在薄层池中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现场红外实时跟踪研究反应物、中间体及生成物随电位、时间的变化情况。从现场红外光谱中可以清楚观察到中间体半醌自由基在氧化或还原过程中的生成和消去,采用循环伏吸法和导数循环伏吸法对现场红外光谱中各吸收峰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AQ和DMeAQ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AQ和DMeAQ的反应机制为:
(1)AQ的电还原过程:AQ+e=AQ-AQ·-+e=AQ2-2AQ·-=AQ+AQ2-
(2)DMeAQ的电还原过程:DMeAQ+e=DMeAQ·-DMeAQ·-+e=DMeAQ2-2DMeAQ·-=DMeAQ+DMeAQ2-
2、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Q在薄层池中的电化学性质,并通过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了其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并提出反应过程中生成了二聚体的反应机理。通过与AQ和DMeAQ的电化学性质比较,发现Q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两步单电子过程,推测其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复杂的后行化学反应,如半醌自由基和醌的二价负离子通过氢键发生二聚反应等,通过红外循环伏吸法和导数循环伏吸法提出Q在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形成两种二聚体:π-二聚体和σ-二聚体。在反应过程中,Q首先被还原成Q·-,接着Q·-与Q很快反应生成π-二聚体(π-Q2·-),π-二聚体(π-Q2·-)随后转变成σ-二聚体(σ-Q2·-),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慢反应过程。在薄层池中1,8-二羟基-9,10-蒽醌的反应机理为:
3、利用自制电解池对Q进行电解,,通过控制电流、电位得到二聚体晶体,并用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1H=NMR和13C-NMR)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了二聚体的存在,同时证实提出的Q的反应机理是正确的。
4、在研究氢醌的基础上,运用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EQ在薄层池中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受到甲醇影响的情况,并通过现场红外追踪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EQ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基本与AQ、DMeAQ相同,而与Q有很多不同,可能是EQ中6位上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造成的。
|
|
|
|
1 |
周志华;;红外光谱电化学[J];化学通报;1990年07期 |
2 |
朱永春;王琳;徐雁;何怡;赵乐;杨翠;张园园;;铜的电化学腐蚀过程的红外光谱电化学及量子化学方法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9年03期 |
3 |
陈忠秀,彭耀丽,伍林,魏贤勇,宗志敏;硝酸氧化蒽制备蒽醌[J];燃料化学学报;1999年04期 |
4 |
杨黎燕,郎惠云,王会玲,赵新法;三氯化钛-分光光度法测定决明子蒽醌[J];中国油脂;2003年12期 |
5 |
朱秀荣;朱永春;王琳;杨翠;张园园;;铜在K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过程的元胞自动机模拟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1年04期 |
6 |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已批准使用蒽醌[J];中国造纸;1980年06期 |
7 |
李文友,许金钩,郭祥群,朱庆枝,赵一兵;现场光化学荧光探针法测定DNA──以9,10-蒽醌-2-磺酸钠为光化学荧光探针[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11期 |
8 |
柳来栓,许文林,刘有智;经液-液氧化从蒽制备蒽醌实验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9 |
杜红霞,荣杰,赵文霞,刘红梅;蒽醌废酸生产碱式氯化铝的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02年03期 |
10 |
宋文静,金辉,张运展;落叶松碱性亚硫酸盐蒸煮中几种助剂的效果[J];纸和造纸;2003年01期 |
11 |
杨黎燕,杨秉勤,郎惠云;决明子蒽醌提取方法的研究[J];西部粮油科技;2003年02期 |
12 |
韩照云,张华安,魏土锋,吴凤玲;胺基蒽醌在麦草蒸煮中的应用[J];造纸化学品;1995年04期 |
13 |
戎文乐,汪美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蒽醌磺酸钠[J];染料工业;1996年02期 |
14 |
马淳安,童少平,高晓萍,陈根宝;1,5-二硝基蒽醌电化学还原制备──1,5-二氨基-4,8-二羟基蒽醌的研究(英文)[J];电化学;1997年02期 |
15 |
李星,刘玉红;蒽醌衍生物替代蒽醌成效显著[J];黑龙江造纸;1997年01期 |
16 |
赵怀礼,田红光;氢化蒽醌及蒽醌衍生物对麦草蒸煮的作用及其数学模型[J];西南造纸;2003年03期 |
17 |
李满祥,窦正远,李海芳,袁跃安,姚灿宾;蔗渣碱性亚硫酸钠法添加蒽醌和甲醛助剂制浆工艺研究[J];中国造纸;1994年03期 |
18 |
陈兴权,戴桃书,薛中华;2-乙基蒽醌鼓泡床加氢反应的研究[J];宁夏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9 |
卢章文;硫化碱、蒽醌取代品——水溶性蒸煮活化剂[J];造纸信息;1998年08期 |
20 |
张永华;氧气液相氧化蒽制取蒽醌的研究[J];现代化工;1999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