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赵宏海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过程,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引擎和文明进步的综合性尺度,也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中国的全面复兴已经是可以触摸的现实,而伴随着中国全面复兴进程的,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目前政府的政策层面和中外学者的研究层面,已经把城市化看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本世纪中国最大的变化特征。中国城市化及与此主题有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我国的大国特征、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及其未来趋势而言,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要面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永恒主题。如果我国的农业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全世界都没有办法养活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国发展的稳定性要受到威胁:如果我国的农民不能通过增收来改善生活质量,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城乡协调、工农互促的发展局面便难以形成,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受到挑战。 从国际上看,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正向纵深展开,不少国家和经济体正试图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赢得新增长周期,重塑竞争优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若排除两亿多农民工,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率快速提高阶段,在传统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能量释放殆尽的情况下,城镇化将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重大的难题是“中等收入陷阱”困扰,迫切的任务是实现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防止像一些拉美国家,由于过度集聚化造成大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危机的集中爆发,避免出现近年来像西亚、北非等国家因粮食问题而频发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的局面。 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地理学双重视角,运用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方法论,以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为主线,立足于现阶段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出发,界定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协调发展机制等概念,阐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尝试建立了一个由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演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等四个协调发展机制构成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出发,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空间结构聚集扩散作用出发,研究了空间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出发,研究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效应,从公共产品的不同特性和不同供给方式出发,研究了公共产品公平配置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分析安徽省自建国以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安徽省为例确定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描述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判断1949以来历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在横向上计算出2010年全省17个市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通过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和判断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情况,借鉴总结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模式的美国、日本、英国、巴西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经验,最后提出了安徽省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协调为手段,以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推动公共产品公平配置,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克群;史书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克群;;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J];福州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3 闵信,吴楠,巩丽娟;汉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城镇化道路探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于兴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投资与营销;2006年05期
5 张启祥;;南京城镇化的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4期
6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四项基本要求[J];北京农业;2009年25期
7 江世银;宁夏城镇化道路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杨盛菁;推进我国城镇化措施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06期
9 刘勇 ,谢杨;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科学决策;2005年08期
10 张润君;郭芳芳;;以人地关系和谐的城镇化缓解“三农”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04期
11 韩越;;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加快农民市民化的现实途径[J];农业经济;2008年02期
12 魏萍;;加快城镇化进程路径初探[J];江淮法治;2009年22期
13 张建新;段禄峰;;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0年10期
14 倪荣远;;谨防急功近利的城镇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5 沈刚;;中国适合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05期
16 隋凤富;;选准定位 转变方式 整合推进 加速垦区城镇化建设步伐[J];农场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17 黄志亮;陈纪平;;论重庆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基于重庆最具活力40个小城镇的分析[J];西部论坛;2010年02期
18 杨新海,王勇;“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19 丁小兰;杨少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22期
20 邱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提高城镇发展质量[J];四川建筑;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晓航;;贵州城镇化道路选择[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成;;以“五坚持”为抓手 推进贵州特色城镇化[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峰;;城镇化: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周元;孙新章;;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李勤;;产业化发展与贵州城镇化可持续发展[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元梁;肖卫东;;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淡出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宏海;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2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何邕健;1990年以来天津城镇化格局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钟春艳;统筹城乡发展中北京郊区城镇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7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吴雄周;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敏;转型期莱芜城镇化路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2 孙静;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城镇化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石小路;我国城镇化效益评价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王蕾;甘肃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战略选择[D];兰州大学;2010年
6 王安勐;不良气象条件下城镇化公路安全保障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赵玲;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毛舒乐;城镇化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常益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张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河山;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宜游[N];昌吉日报(汉);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利锋;城镇化,让高原人民生活更美好[N];青海日报;2011年
3 仇保兴;坚持走我国的城镇化道路——“C模式”[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记者 胡键 通讯员 岳宗;走广东特色城镇化道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南方日报;2010年
5 记者王纪洪;江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卓 实习生 王一珺;城镇化不是“单行线”[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执笔 向阳生;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城镇化[N];贵州日报;2010年
8 省校院第十一期进修班学员 周富国;市域城镇化是山西人民的现实愿望[N];山西党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郑莉 王恺;城镇化让百姓安居乐居[N];安徽日报;2010年
10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N];湖北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