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在中国被看成是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和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全国范围内的农地规模经营发展较为缓慢。中国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我国一直在用少量土地养活大量的人口,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出解决办法。而粮食作物价格每年涨幅不大,种植成本却不断提高,使得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当越来越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由于他们的收入不能满足城市的消费水平,所以生活条件只能处在较低水准,随着时间变化,这种现象会对城市造成难以预料的隐患。面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工生活水平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大部分农民更愿意留在农村,主动选择种植农作物。虽然我国农地形成规模经营不能一蹴而成,但今后在继续发展"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组织化经营新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能够通过规模生产、明确责任、合理生产分配及开拓市场来实现合作效益和生产效益。目前许多家庭农场选择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出资,形成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并且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也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本文概括描述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及采取的改善措施等,对家庭农场的经营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对安徽和河南两个省份的调研数据结果,对家庭农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家庭农场主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家庭农场主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与家庭农场主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基本无关。第二,家庭农场对政府的扶持政策满意情况负向影响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行为,农场主期望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种类数量与农场主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制度非均衡"是影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的根本原因。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起农业经营模式制度创新的内生性需求,这种制度需求与现有的制度供给,即小规模、分散家庭经营之间的不匹配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根源,最后通过计量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分别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文章整体框架做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是把历年来一些学者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做简要综述,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组成形式和面临的困境,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社员关系和农产品生产遇到的问题等。第三部分介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作用以及运作性质,并说明两者之间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四部分运用Logit回归分析模型对农场主是否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实证分析研究,研究农场主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第五部分是对整个文章的总结,提出有利于增加"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效益的有效建议,并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