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理解与融通

李方泽  
【摘要】: 本文认为,宋儒与佛教多有关联,然独有王安石和佛教的关系与众不 同。其他理学家都是出入佛老又归宗于儒,而王安石却是终其一生都对佛 教有着同情的理解,他不仅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排佛;反而主张调和、融 通儒释两家之思想。这对王安石的身后评价和北宋中期以后的学术思想都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本文通过对宋以前儒释两家互动关系史的梳理和对王安石平生 与佛教徒之交往史实的考察,说明了王安石调和儒释思想形成的原因、背 景及其过程。接着,通过分析王安石的《洪范传》、《致一论》、《大人论》、 及《性情论》等著作,指出了其对儒释思维方式、修道观、人格论、人性 论及性情关系论等五个方面的调和融通。继而论述了程朱道学一派对王安 石儒释调和思想的批驳、抨击,透视了王安石新学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其对 王安石身后评价、程朱道学思想形成和佛学地位变化的影响。最后得出几 点结论:1、调和儒释是北宋中期以前学术思想的主流,王安石儒释调和 思想即受此影响,其新学亦因此而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2、王安 石的儒释调和思想没能满足为封建纲常伦理进行本体论论证的时代需要, 这一任务最终由程朱学派所完成,程朱道学也正因此而上升为主流意识形 态;3、程朱学派对王安石儒释调和思想的批驳既从反面促进了程朱学派 的形成和道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又导致佛学地位日渐衰落。 本文试图以王安石与佛教关系为切入点,考察宋代的儒释关系发展 史。通过对王安石儒释调和思想之发端、形成、表现及其影响的考察、分 析和论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学术思想发展、学风转变及新儒家理论 体系得以最终建立的内在动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锐;;王安石的“风流债”[J];幸福(悦读);2011年07期
2 童强;;论清代李绂等人的王安石研究[J];古典文献研究;2004年00期
3 赵丽宏;;点金成铁(外一篇)[J];散文选刊;2011年08期
4 魏艾民;;王安石的逍遥和张居正的悲剧(杂文)[J];军事记者;2011年08期
5 翁礼华;;古代13位理财家连载之九 回视王安石“富国”新政[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年08期
6 ;古人改诗趣事[J];辅导员;2011年Z2期
7 王维国;武国荣;;王安石用人思想的启示[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章文明;;试论《邵氏闻见录》中王安石的交友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蔡罕;;王安石治鄞及其四明情怀——从《鄞县经游记》谈起[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10 赵鲲;;论王安石的晚年绝句[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1 徐麗;;苏轼与章惇交游考[J];蜀学;2010年00期
12 朱国勇;;灾年怪招[J];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2011年09期
13 欧阳辉纯;;论王安石义利观的内涵[J];理论界;2011年08期
14 陈峰;;将军归佩印累累 记北宋名臣王韶[J];美文(上半月);2011年09期
15 毕明良;;王安石人性论之演进[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16 胡金旺;;王安石“不豫道揆”思想辨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7 饶沁茹;;千古兴亡多少事 漫嗟荣辱——以王安石《金陵怀古》看怀古诗特点[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1年04期
18 王伟;;科学巨人 政治矮子——话说沈括其人[J];兰台内外;2011年04期
19 何晓苇;邹晓玲;;苏轼与王安石军事思想比较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0 楊理論;宋妍霖;;文同传校笺[J];蜀学;201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柱才;;王安石《老子注》初探[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谭佛佑;;王安石德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树民;;王安石与我国古代的民族学校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华瑞;;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6 廖美玉;;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顾文;;文物征集简讯〈二〉[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8 ;十年磨剑写荆公[A];全市宣传理论界“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专题座谈会发言摘要集[C];2006年
9 曾华东;;理学家的活动与晋江文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龚婕;;初中歌曲创作入门实验教学初探——为王安石“梅花”一诗谱曲教学活动实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煜;王安石与佛教[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倩描;王安石《易》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文波;王安石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方笑一;北宋新学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恒平;宋代桐木韩氏家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庄国瑞;北宋熙丰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2 赵贺民;王安石人性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新红;王安石交游考辨[D];郑州大学;2004年
4 张雷;王安石的变法教育及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波;王安石及其门人庄子学的儒学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成伟;王安石与禅[D];暨南大学;2003年
7 赵鲲;论王安石的绝句[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志安;陈瓘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李小兰;论王安石散文创作中的思维类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文瑞;王安石社会教化理论的建构及其现代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周官新义》——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理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杨友祥;虎年赏王安石《虎图》诗[N];光华时报;2010年
3 薄其芳;王安石:凌寒独自开[N];南京日报;2010年
4 王棣华 陈艳红;“以义理财”之王安石[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俞允尧;王安石与半山园[N];南京日报;2007年
6 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国祥;改革命运系于吏治[N];北京日报;2009年
7 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一心;计红绪与王安石的“不解之缘”[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李东升;王安石的理财思想[N];财会信报;2006年
10 陈国灿;王安石的“富国”之策[N];学习时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