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融通
【摘要】:
本文认为,宋儒与佛教多有关联,然独有王安石和佛教的关系与众不
同。其他理学家都是出入佛老又归宗于儒,而王安石却是终其一生都对佛
教有着同情的理解,他不仅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排佛;反而主张调和、融
通儒释两家之思想。这对王安石的身后评价和北宋中期以后的学术思想都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本文通过对宋以前儒释两家互动关系史的梳理和对王安石平生
与佛教徒之交往史实的考察,说明了王安石调和儒释思想形成的原因、背
景及其过程。接着,通过分析王安石的《洪范传》、《致一论》、《大人论》、
及《性情论》等著作,指出了其对儒释思维方式、修道观、人格论、人性
论及性情关系论等五个方面的调和融通。继而论述了程朱道学一派对王安
石儒释调和思想的批驳、抨击,透视了王安石新学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其对
王安石身后评价、程朱道学思想形成和佛学地位变化的影响。最后得出几
点结论:1、调和儒释是北宋中期以前学术思想的主流,王安石儒释调和
思想即受此影响,其新学亦因此而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地位;2、王安
石的儒释调和思想没能满足为封建纲常伦理进行本体论论证的时代需要,
这一任务最终由程朱学派所完成,程朱道学也正因此而上升为主流意识形
态;3、程朱学派对王安石儒释调和思想的批驳既从反面促进了程朱学派
的形成和道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又导致佛学地位日渐衰落。
本文试图以王安石与佛教关系为切入点,考察宋代的儒释关系发展
史。通过对王安石儒释调和思想之发端、形成、表现及其影响的考察、分
析和论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学术思想发展、学风转变及新儒家理论
体系得以最终建立的内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