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in Chinese
【摘要】:
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邀请言语行为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实施情况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用统计数据说明了汉语中邀请言语行为的实施情况包括话语模式、语用策略以及社会功能。本次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了观察、访问以及问卷的调查形式来收集语料,调查分别在三所高校不同专业的二、三年级的180名本科生中展开。在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中,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包括话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和影响汉语中邀请言语行为的发生和语用策略选择的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讨论。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本次研究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第二章是对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邀请相关理论的回顾,并阐释了邀请的定义,着重探讨了关于礼貌方面的理论及其在邀请言语行为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汉语文化中礼貌的涵义。第三章对本次研究中的目标、方法及程序作了必要的论述。主要对语料的收集方法作了重点阐述。文章的第四章依据所收集的语料,对邀请言语行为在话语层面和句子层面的实现模式以及实现策略包括邀请话头以及邀请语的回应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另外还阐述了邀请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对影响邀请言语行为实现的社会情境因素也作了一定的分析。本次研究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存在两种邀请模式:一种简单明了:(邀请话头)-发出邀请-接受;另一种是有点拉锯战意味的复杂模式:(邀请话头)-发出邀请-协同过程(推辞-再次发出邀请……)-接受。而且大部分更倾向于第一种模式,这与早期中国学者在邀请语方面研究的观点中国的邀请的典型话语模式是冗长的“邀请-推辞-邀请-推辞-邀请-接受”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实现策略方面,本次研究总结出了邀请策略的五种语义形式,而且发现在邀请话头及邀请语的回应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特征。最后对社会情境因素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实现影响的调查分析发现,社会距离、权势及性别对邀请言语行为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距离的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最后是对本文的回顾和前瞻,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次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发展方面的建议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