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相关蛋白Parkin对自噬调节的研究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AD),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运动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姿势反射障碍以及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年龄显著正相关,在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但是在8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激增至3%左右。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有两点,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死亡,二是在存活的神经元中路易小体(Lewy body)和路易神经突的形成。帕金森病多为散发病例,仅有10-15%的帕金森病属于家族遗传型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环境以及遗传因素被认为是主要诱因。最近,陆续有一些帕金森病致病基因被鉴定出和家族型帕金森病相关,这些基因的突变或者缺失会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异常从而诱导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帕金森病(AR-JP)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家族型帕金森病,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通常在40岁前发病。此病是由于parkin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的。在所有的早发家族遗传型帕金森病人里有接近50%的病人是由于parkin突变导致的;而且在所有的早发型的散发帕金森病病人中,有15%的病人同样是由于parkin突变导致的。Parkin,又名PARK2,它是一个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的泛素连接酶(E3),其主要功能是在泛素激活酶(E1)和泛素结合酶(E2)的帮助下,识别特定的蛋白底物,通过泛素-蛋白酶体促进该蛋白降解。所以,对于parkin特定底物的寻找一直是帕金森病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近来,parkin也被报道可以通过行使其E3连接酶功能对特定底物蛋白的进行泛素化修饰而调控底物蛋白的下游功能,parkin的这一新发现被认为可能是帕金森病病因之一
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主要有俩种:即上文所提的泛素-蛋白酶体(ubiquitin-proteasom system)途径和细胞自噬(autophagy)途径,他们各自的降解终端分别是蛋白酶体和溶酶体。如果细胞的自噬降解途径发生紊乱,就会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未成熟的神经元的死亡,最近的研究更是直接证明自噬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趣的是,帕金森病相关基因parkin被报道在线粒体损伤剂CCCP处理下可以诱发自噬以清除受损线粒体;并且在parkin敲除鼠模型中,已经发现了自噬的标志蛋白LC3-Ⅱ型蛋白的上调,这些都揭示了parkin与自噬存在联系。但是到目前为止,parkin的功能及其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它与自噬的关系仍不清楚。Parkin及其发病相关突变体与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以及自噬的关系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本文中,我们通过体外以及体内的蛋白结合实验发现,parkin可以特异性的通过其蛋白结构C端的RING1-IBR-RING2吉构与抗凋亡蛋白Bcl-2结合,而不与Bax或者Bcl-xl这俩个Bcl-2家族蛋白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parkin可以通过行使其E3连接酶功能,单泛素化修饰Bcl-2来延长其半衰期,从而上调Bcl-2蛋白含量。所增加的Bcl-2可以结合更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形成稳定的复合体而抑制自噬,而parkin的发病相关的E3活性受损突变体则丧失了此功能。
本研究提示了parkin在细胞自噬的调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更进一步了解parkin的对细胞保护机制,以及帕金森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
|
|
|
1 |
洪雁,张本恕,马温良;Parkin基因和帕金森病[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年03期 |
2 |
黄志强;;乙型单胺氧化酶与帕金森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08期 |
3 |
胡开华;帕金森病妇女经前期的类恶性综合征[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5期 |
4 |
周宝玉;总是“侵犯”老年人的帕金森病[J];中国健康月刊;1997年09期 |
5 |
陈卓鹏;帕金森病一家系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年06期 |
6 |
文诗广,陈伟群,蒋云,夏来晓,许贤豪;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障碍的定量评定[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
7 |
黄柒金,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治疗并发症的防治[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8 |
李冰华,黎锦如,陈玲,潘勇辉,刘焯霖;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
9 |
申露;辅酶Q10能减慢帕金森病的发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22期 |
10 |
张宇清,李勇杰;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11 |
苗江永;帕金森病与炎症反应[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
12 |
李雪莉,孙圣刚,李红戈,童萼塘;雌激素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3期 |
13 |
马先林,陈作元;帕金森病致伪心房扑动临床分析(附1例报告)[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4 |
孙秀巧,郭记宏,张立宏,王铭维;40例帕金森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分析[J];临床荟萃;2004年17期 |
15 |
张蕊,吴梅筠;视网膜电图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
16 |
刘百波,刘美萍,刘志辉,崔华勤,李雪梅;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5期 |
17 |
任士卿,王彦永,王铭维;免疫炎症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抗炎治疗[J];临床荟萃;2004年21期 |
18 |
张丽燕,陈彪;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改变[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6期 |
19 |
高国栋;王学廉;;让帕金森患者告别震颤[J];药物与人;2004年07期 |
20 |
Wirdefeldt K.
,Gatz M.
,SchallingM.
,Pedersen N.L.,赵正卿;对瑞典双胞胎的研究:无证据表明帕金森病具有遗传性[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