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与标准模型扩展的一些研究
【摘要】: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强调中微子在理解基础物理中的重要作用。回顾历史,中微子的发现导致了第一个弱作用理论,即贝塔衰变理论。参与弱过程的中微子的奇特的手征性,导致了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观念,使得人们了解到对称是可以被破坏的,这加速形成了我们关于对称性如何在物理的基本原理中起作用的认识。对称性是可以破缺的,弱作用中CP对称性是破坏的;真空也可以没有理论应有的一些对称性,这奠定了我们用规范原理描述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一。
虽然现在几乎所有粒子物理的实验数据都能在标准模型中得到较好的解释,但中微子振荡却是个例外,这要求我们超越现有的标准模型。中微子是研究如何扩展标准模型的一条现象学线索。将中微子振荡数据容纳到一个基于MNS矩阵的准标准模型中去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要将中微子质量容纳到基本理论中去必须走出标准模型,至少因为三点原因,(1)没有右手中微子,(2)仅有希格斯二重态,(3)仅有可重整的质量项。当放弃其中一条或多条,就导致了扩展标准模型的多种可能性。我们研究了一些可能性及其现象学上的限制,包括中微子质量和混合,通过轻子生成机制带来的的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以及对撞机上的轻子味破坏的稀有衰变等。
我们提出一种新的产生小的中微子质量的机制,其中我们发现在左右对称模型中在希格斯势的弱耦合极限下的一个重整化不动点,在这个不动点附近小中微子质量自然的来自于第一型和第二型seesaw机制的相消,而不像通常的seesaw那样来自很重的粒子质量的压低效应。于是引入的右手中微子质量的下限被放宽,可以是O(10)TeV的量级,能够在将来的对撞机,像LHC,上检验。
对现有标准模型更深刻的扩展来自对于轻子部分tri-bimaximal混合的结构以及粒子的味结构及其来源的理解。标准模型中大量的自由参数来源于质量与混合等味参数,虽然其中很多逐渐得到测量甚至精确测量,但是要理解如此众多自由的味参数是对我们智力上的巨大挑战。对于轻子部分,目前讨论较多的途径是引入所谓的味对称性来减少自由参数的个数。在此框架下,我们通过将A4味对称性嵌入左右对称模型,讨论了我们提出的相消机制的三味的情况,成功地得到了轻子部分tri-bimaximal混合。
|
|
|
|
1 |
曹俊;;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7册)[C];2009年 |
2 |
邢志忠;;中微子物理进展[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C];2006年 |
3 |
邢志忠;;中微子物理的若干最新进展[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4 |
杨长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5 |
孙汉城;梁东麒;陈师平;司国建;陈志才;冒亚军;胡中琳;茅乃丰;孙亲仁;杜宏善;李志敏;梁生柱;王碧丹;王福成;杨倩;庆承瑞;何祚庥;梅镇岳;;中微子质量测定[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
6 |
彭秋和;;核天体物理学及尚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7 |
吴慧芳;;0vββ衰变中的核子关联效应[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
8 |
张新民;;宇宙学进展[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9 |
魏方欣;邹冰松;;核子内部正反奇异海夸克不对称[A];第十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6年 |
10 |
丁雅韵;张智勇;曹俊;刘金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掺钆液体闪烁体[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7册)[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