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铁硒超导体的磁性和超导电性研究

李立  
【摘要】:超导材料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的超导态具有零电阻,从而能够无损失的传输电流,这一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一直备受人们关注。2008年发现的铁基超导体为高温超导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铁基超导材料是一种全新的非常规超导体,也是除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之外,又一类转变温度突破了BCS理论预言的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体。这一发现为解开长期存在的高温超导之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关于这类新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也将会对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独有的FeX_4层的阴离子元素区分的话,目前铁基超导体主要包含铁砷超导体和铁硒超导体两大家族。与前者相比,铁硒超导体由于不含毒性元素As,从而使得在实验和应用中更加安全,同时该体系的单晶样品相对容易制备。上述优点使得铁硒超导体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基于同样原因,我们选择了铁硒超导体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了该类材料的多晶,单晶,薄膜样品,对体系的结构、常规电磁物性、以及超导电性和磁性质的压力效应都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其中的磁性和超导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主要的内容如下: 1. FeSe多晶样品磁性和超导电性的压力效应研究。FeSe的超导电性一经发现,相关报道就指出其超导转变温度在外压下可以提高到27 K,当时国际上认为外压通过抑制低温下的结构转变促使超导温度得以提高。我们也立即对该体系的常规物性和压力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超导转变温度在外加压力下有明显提高;然而高压下的磁性测量表明,体系的结构转变并没有被抑制,相应的两个磁性转变温度随着外加压强增大反而明显地往高温移动,这和当时国际上对该体系的认识相反,表明相比于铁砷超导体,FeSe超导材料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2. FeSe薄膜磁性和超导电性的研究。在FeSe超导电性被发现以前,用MOVCD法制备的FeSe薄膜显现铁磁性,能否利用MOCVD法制备出超导的FeSe薄膜并不清楚。我们利用MOCVD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元素比例的高质量FeSe薄膜样品,研究发现,超导电性仅存在于Fe、Se元素接近标准化学配比1:1的样品中,过量的Fe通过引入铁磁性抑制超导电性。这是国际上首次用MOCVD的方法制备出超导的FeSe薄膜样品。 3. Fe_(1+y)Te_(1-x)Se_x单晶样品超导电性和磁性以电子相分离形式共存。在Fe_(1+y)Te_(1-x)Se_x体系中,Se替代Te产生超导电性的原因不清楚,同时超导与磁性以什么形式共存也存在争议,我们成功制备了Fe_(1+y)Te_(1-x)Se_x系列单晶样品,并研究了压力效应对超导电性和磁性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外加压力的增加,T_c先提高然后降低,而超导体积比却单调增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弱掺杂区Fe_(1+y)Te_(1-x)Se_x中Se替代Te和压力效应起着同样的作用;体系中磁性和超导以电子相分离形式共存,而不是原子尺度上均匀的共存;同时还给出了外加压力通过抑制磁性,有利于超导电性的直接证据。 4. K_(0.7)Fe_(1.6)Se_(1.6)S_(0.4)单晶样品磁性和超导电性的共存。2010年底K0.8Fe2Se2发现超导之后,我们率先合成了高质量的K_(0.7)Fe_(1.6)Se_(1.6)S_(0.4)单晶,其超导起始转变温度和零电阻温度分别为T_c~(onset) = 32.8 K和T_c~(zero) = 31.2 K。与外加压强对超导电性的抑制不同,S元素对Se位的替代,并没有降低超导转变温度T_c ,这表明在该体系中,掺杂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引入了化学内压。电子自旋共振(ESR)的研究指出,在临近T_c以上的温度区域,样品中存在很强的自旋涨落。进一步分析ESR谱发现,K_(0.7)Fe_(1.6)Se_(1.6)S_(0.4)体系中存在着明显的超导电性和磁性共存,而伴随着静磁序的削弱,体系中较强的自旋涨落似乎是超导电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春杏;;浅谈超导体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2 罗春龙;;法国超导研究的新突破[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1年06期
3 张建武;贾旭;张权;郑保忠;王关生;浦其荣;丁泽军;;铁磁复合对Bi2212相超导电性的抑制[J];低温物理学报;2005年S1期
4 张颖;陈浩乾;;超导电性及其材料的应用与进展[J];广东化工;2008年12期
5 冯世平;由反铁磁态而引起的超导电性[J];物理学报;1989年09期
6 赵景训;陈镇平;仝恩杰;陈名扬;李惠丽;赵占菊;;高温超导YBa_2Cu_3O_(7-δ)体系的制备和超导电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吴平;;高T_c超导材料YBCO临界温度测量方法[J];大学物理实验;2006年03期
8 甘子钊;;漫长的探索和丰硕的收获[J];科技导报;2008年01期
9 张法光;;新型铁基超导体LaOFeAs研究进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魏群;高温超导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1 葛云龙,胡壮麒,乔桂文,李依依;激光加热基座晶体生长——提高氧化物超导体材料临界电流密度的工艺途径[J];物理;1989年03期
12 章立源,韩汝珊,张玉林;镧的电声作用与超导电性[J];低温物理学报;1982年04期
13 唐伟国;磁超导体[J];大学物理;1984年10期
14 徐龙道,陈宏;横向磁场中超导圆柱体的表面超导电性[J];低温物理学报;1986年04期
15 刘兵;;超导物理学的发展(1911—1957)[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01期
16 刘兵;;超导电性微观理论的发展(1935-1957)[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01期
17 崔长庚,何业冶,郭树权,李山林,陈烈,刘绵湘,陈立泉;稳定的Sr-La-Cu-O化合物在流体静压下的超导电性[J];低温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18 罗棨光,王荣耀;元素超导电性的新判据[J];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19 顾君吉;周栓虎;聶圣哲;;超导电性的定量结—性能关联(QSPC)和预计——Ⅵ镧系Chevrel相化合物超导电性的QSPC[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20 韩谷昌,王玉贵;热处理条件及Gd替代对Nd_(1.85)Ce_(0.15)CuO_(4-y)超导电性的影响[J];低温物理学报;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祝安;;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曹世勋;李领伟;张金仓;;磁性离子Fe、Co和Ni掺杂的YBCO系列高温超导体的正电子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许勤论;陈兆甲;彭定坤;;制备方法在掺杂陶瓷样品超导电性上的作用[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4 杜家驹;姜建义;尹华清;王翔;王迎枫;;BiSrCaCuO和YBa_2Cu_3O_(7-δ)的声频内耗、杨氏模量与超导电性[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二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8年
5 阳宗全;厉忠润;花凌;姜明;王永忠;乔桂文;;高温超导材料YBa_(2+x)Cu_3O_(7-x)的超导电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黄江平;;高温超导红外探测器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杨丽;范成高;李方华;;掺镧铅铋酸钡的电子衍射和x射线能谱分析[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8 胡乃军;邹贵生;王延军;吴爱萍;王实敏;王庆;易汉平;宗军;宋秀华;董宁波;韩征和;史锴;;热和力作用对多芯Bi系超导成品带材性能的影响[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邹贵生;胡乃军;王延军;吴爱萍;谢二虎;白海林;易汉平;宗军;宋秀华;董宁波;韩征和;史锴;;BSCCO多芯带材高温加压扩散连接与界面[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金新;卢定伟;俞力;;20世纪低温物理发展给新世纪低温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铁硒超导体的磁性和超导电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张志涛;铁硫族超导体超导电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潘熙锋;高临界电流密度二硼化镁超导材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郭仁春;超导磁悬浮系统有限元数值分析及其在小型风力机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5 夏庆林;新型超导材料的制备、超导电性及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陶前;铁基超导体LaTAsO(T=Fe,Ni)和BaFe_(2-x)Ni_xAs_2的热电效应及超导态性质[D];浙江大学;2009年
7 王庆艳;异质外延的二维Pb薄膜与FeSe薄膜超导电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李志伟;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穆斯堡尔谱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闫岩;几种典型材料的超导电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薛峰;第二类超导体力—磁耦合基本特性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梅;铁基超导体表面束缚态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刘芳忠;弱磁场作用下变形超导体中波函数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孙彬;3D过渡金属掺杂CeFeAsO的输运性质和电子顺磁共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李祖娟;Fe_(1.05-x)Cu_xSe_(0.5)Te_(0.5)系统的Cu替代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赵旭丽;铁磁体/S_±-波超导体/铁磁体系统的量子相干输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茂林;FeSe超导体烧结成相过程及反应机理[D];天津大学;2012年
7 袁涛;欠掺Bi_2Sr_2CaCu_2O_(8+δ)超导体的本征电子隧道谱[D];重庆大学;2010年
8 郭永庆;MgB_2的反应相变和晶粒生长过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诗韵;铁基超导122体系极低温电、热输运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陆肖励;关于铁基超导体棋盘模型的超导和磁性行为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芳;新超导体研究国际领先[N];光明日报;2008年
2 孙闻;新超导体将中国科学家推到最前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肖一沙;由“超导电性”想到依法治军[N];解放军报;2003年
4 吴长锋;我科学家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佳星;从铜导线到高温超导[N];科技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江世亮;超导:充满挑战与发现[N];文汇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大庆;“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N];科技日报;2008年
8 张惠群;日本发现二硼化镁有超导电性[N];科技日报;2001年
9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揭示新型高温超导体电子结构[N];科技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姜澎;揭示新高温超导体电子结构[N];文汇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