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钠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的研制及重力波动量通量的探测

方欣  
【摘要】:中高层大气温度和风场是描述中高层大气特性的重要参数,对研究中高层大气潮汐波、重力波、行星尺度波以及波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中高层大气环流和温度结构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中高层大气的温度和风场探测比较匮乏,主要是借助流星雷达进行中高层大气风场的探测。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探测手段逐步成为大气遥感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本论文以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技术为基础,详细阐述了我国首台经过国内外专家鉴定的高光谱分辨率钠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的成功研制,并利用该激光雷达观测的大气温度和风场数据,研究了中间层顶区域半日潮汐波与重力波动量通量。全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综述和原理部分,包括两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大气成分及大气层结的基础知识、大气温度及风场的测量方法和钠荧光激光雷达国内外发展动态等。第二章以激光雷达大气探测技术为基本理论,阐述了钠荧光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的方程,结合钠原子超精细光谱结构和荧光光谱知识,详细叙述了高光谱分辨率钠荧光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温度和风场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为本人博士期间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1)作为骨干成员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经过国内外专家鉴定的高光谱分辨率钠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详细论述了发射机、接收机和数据采集时序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发射机部分: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环形染料激光器作为系统种子激光光源,研制了激光频率绝对锁定跟踪系统、三频激光产生器、脉冲染料放大激光器、自动准直系统等。接收机部分:设计了多维调整耦合装置,斩光盘系统等减少强回波信号影响和探测单元的非线性失真问题,并通过合理确定耦合光纤、透镜、滤光片和光电探测器参数,提高了系统回波信号光子数的探测效率。数据采集时序系统中设计了时序控制系统,自主开发了数据采集软件,实现了回波信号的连续自动采集。 (2)开展了高光谱分辨率钠激光雷达探测中间层顶大气温度和风场垂直分布的实验研究。详细阐述了自动数据处理程序从三频回波信号中反演80-105km高度范围的大气温度和风场的垂直廓线的过程。 (3)钠激光雷达探测的大气温度廓线与TIMED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and Dynamics)卫星搭载的SABER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仪器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种仪器观测的温度廓线基本一致。大气风场的观测结果与位于纬度接近相同距离约300km的武汉流星雷达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且两种观测仪器均探测到明显的相位向下传播的潮汐波结构。这表明钠激光雷达探测的大气温度和风场垂直廓线是合理的和可靠的。 (4)利用钠激光雷达探测的大气温度和风场数据,我们初步研究了中间层顶区域半日潮汐波的结构。对2011年12月3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纬向风半日潮汐幅度在98km高度约45m/s,垂直波长约28km,经向风半日潮汐幅度约50m/s,垂直波长约25km,温度半日潮汐幅度在98km高度约24K,垂直波长约24km。风场半日潮汐和武汉流星雷达观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钠激光雷达探测的幅度大于武汉流星雷达探测的结果。在90km附近,我们探测到较为明显的相位变化。垂直波长较短以及相位变化均暗示了可能是由于重力波耗散和破碎引起的。 (5)中间层顶区域重力波动量通量的探测对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我们利用双光束(向东和向西离天顶角20°)的探测方式,实现了重力波纬向动量的垂直通量探测,其数值基本在-10m2s-2-10m2s-2之间。我们发现了重力波动量通量和纬向平均风的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特征。正相关特征可能是由于重力波在观测高度以下经历了反向的风剪切后,造成动量通量增加。而负相关特性是由于纬向平均风风剪切对重力波波谱的过滤作用,和风剪切方向一致的重力波动量通量会逐渐减小,而和风剪切方向相反的动量通量会增加。由于潮汐波直接调制了纬向风剪切方向的变化,重力波的耗散和破碎也必然可以造成潮汐波在短期内的剧烈变化。相反,潮汐波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导致重力波动量通量及其散度的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嘉;张寅超;刘玉丽;赵曰峰;赵培涛;谢军;屈凯峰;方欣;;双光栅转动拉曼雷达带宽对反演大气温度的影响[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2期
2 吴永华,胡欢陵,胡顺星,周军,张民;激光雷达探测平流层中上部大气密度和温度[J];量子电子学报;2000年05期
3 吴永华,胡欢陵,胡顺星,周军;用瑞利散射激光雷达探测平流层中上部温度[J];中国激光;2001年02期
4 倪树新;军用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J];激光与红外;1992年01期
5 李玲芝,刘逢梅,赵景山,王雨三;激光雷达小型高重复率TEA—CO_2激光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6 毛国安;相干式CO_2激光雷达角跟踪系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6年03期
7 N.Savage ,顾聚兴;激光雷达传感器观察森林和树木[J];红外;2000年04期
8 易翔,王蔚然;激光雷达系统的数值仿真[J];光子学报;2004年01期
9 罗德安,廖丽琼;基于四叉树划分的地面激光雷达数据简化[J];计算机应用;2005年02期
10 董晶晶;孙东松;夏海云;沈法华;钟志庆;王邦新;周小林;李颖颖;;直接测风激光雷达中F-P标准具的频率动态锁定[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S3期
11 孙东松,钟志庆,迟如利,李贤敏,周军,胡欢陵;1.06μm直接接收米散射测风激光雷达的性能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4年06期
12 顺迎;;激光雷达和微波雷达[J];激光与红外;1982年01期
13 史听祥;孙宝举;;一种简单的激光雷达距离跟踪方案[J];红外与激光工程;1984年01期
14 邱金桓;赵卫宁;;激光雷达的重合系数[J];应用激光;1987年03期
15 朱小莉;实现激光雷达光子计数的一种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1989年S1期
16 熊辉丰;;激光雷达展望[J];红外与激光工程;1989年01期
17 程天友;激光雷达探测生物武器[J];世界科学;1996年10期
18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6年01期
19 张险峰;陈功;程正逢;程永;龙维;;激光雷达在直升机巡线中的应用[J];华中电力;2007年06期
20 学身;;第二届激光测宇宙目标设备会议[J];激光与红外;197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静;孙东松;舒志峰;唐磊;董吉辉;胡冬冬;王国成;;瑞利散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分析[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谭莹;吴夏颖;丁颖;易帆;;多光束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文斐;高昕;梁福田;金革;;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A];第十五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仲思东;耿学贤;史中超;;一种改进激光雷达性能的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马佑军;赵朝方;李晓龙;齐敏珺;;多通道激光雷达油荧光光谱探测系统研制与实验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军;刘东;刘博;王珍珠;王志恩;;大气气溶胶空间分布的激光雷达探测[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7 张高勇;张寅超;胡顺星;岳古明;胡欢凌;杨陆军;;SO_2吸收截面差测量及其在车载差分激光雷达中的应用[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董立新;李贵才;戎志国;;基于激光雷达与FY3A-MERSI数据的长白山森林冠顶高度估算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9 吴永华;谢晨波;胡欢陵;徐赤东;纪玉峰;翁宁泉;周军;;激光雷达观测北京郊区边界层气溶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苏嘉;张寅超;赵曰峰;赵培涛;;Raman测温激光雷达的光路设计[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欣;钠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的研制及重力波动量通量的探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毕德仓;微波调制测风激光雷达新方法和激光雷达测量温度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姜燕冰;面阵成像三维激光雷达[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志军;基于激光雷达测量原理的火箭推力线测量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忠伟;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的激光雷达遥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冰洁;混沌激光雷达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曾令旗;铁、钠流星尾迹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及钠层全天时观测技术[D];武汉大学;2011年
8 张金业;武汉上空对流层大气气溶胶Raman/Mie激光雷达探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吴松华;高稳定性高光谱分辨率激光测风系统关键技术[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郭亮;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实验与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金宝;车载测风激光雷达接收系统的改进及惯导技术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光彩;机载LIADR波形数据处理及分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莉莉;综合孔径激光雷达中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董维建;直接探测激光雷达准直和调整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胡炜;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处理与检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6 沈辰弋;单/双基地激光雷达扫描与接收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洋东;相控阵激光雷达波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于香菊;合成孔径激光雷达中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何佶珂;合成孔径激光雷达中平衡探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刚;非相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风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琴;首届全国激光雷达对地观测研讨会召开[N];中国测绘报;2010年
2 记者 汪永安;皖产测污激光雷达技术国内首创[N];安徽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长锋;我首台大气二氧化碳探测拉曼激光雷达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0年
4 吴长锋;首台二氧化碳拉曼激光雷达研制成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5 孟敏 王学才;激光雷达[N];解放军报;2003年
6 记者 汪永安 通讯员 陈泰;国内首台激光雷达能见度仪研制成功[N];安徽日报;2009年
7 胡蕊;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应用于修复古长城[N];经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奎庭;激光雷达 空中“探物”[N];中国环境报;2001年
9 记者 曾永联 通讯员 黄伟民 吴诗嘉;广西用三维激光雷达航测设计输变电工程[N];广西日报;2006年
10 许伟武;诺·格公司演示世界首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N];中国航空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