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能粒子流的形成与侵彻研究

刘迎彬  
【摘要】:多孔药型罩具有工艺简单、成分配比灵活、生产效率高和成型性好等特点,而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杵堵等现象的发生,其已经在民用行业特别是石油射孔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孔药型罩在爆轰波的作用下被压垮,在其轴线上处于一种连续不散的粒子状态,由无数个小微粒组成,称之为聚能粒子流。与密实材料聚能射流相比,由于聚能粒子流具有许多特有的特性,如不发生颈缩断裂和膨胀性等特性,因此,需要对聚能粒子流的相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在考虑多孔材料的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聚能粒子流的速度及形成条件、聚能粒子流的温升计算、多孔药型罩制备及其影响因素、聚能粒子流对不同靶板的侵彻特性以及聚能粒子流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 首先对现有的多孔材料初始完全压实和部分压实情况进行综述和讨论。分析讨论了多孔材料初始完全压实的冲击绝热线及其相关参数的确定。按照率无关和率相关分析介绍了多孔材料部分压实的一些理论模型;对理想混合物的冲击绝热线及其相关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介绍。通过综合分析对比,确定利用理想混合物的叠加原理来确定钨铜密实材料的冲击绝热线的相关参数,采用多孔材料的初始完全压实的冲击绝热线来描述钨铜多孔药型罩的冲击压缩状态。 考虑多孔药型罩的初始孔隙度对多孔药型罩压合速度的影响,给出了多孔药型罩压合速度和聚能粒子流速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判断多孔药型罩形成凝聚性聚能粒子流的角度准则和声速准则。计算结果表明:在同一个压力下,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药型罩压合速度增加,而声速降低;在同一孔隙度下,随着压力的增加,药型罩压合速度增加,而声速也降低;聚能粒子流速度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压垮角随着压合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吻合。 从多孔药型罩材料在与爆轰波相互作用中受到冲击波加载及随后卸载、多孔药型罩在压合时的塑性变形以及聚能粒子流伸展过程中的塑性变形等造成聚能粒子流温升的三个阶段,对聚能粒子流温升进行理论估算,计算结果表明:多孔铜药型罩材料在与爆轰波相互作用中受到冲击波加载及随后卸载对于聚能粒子流头部温升的贡献,达到了50%,而密实铜药型罩材料在与爆轰波相互作用中受到冲击波加载及随后卸载对于聚能射流头部温升的贡献为45%;多孔铜药型罩材料的塑性变形对于聚能粒子流尾部温升的贡献最大,达到了70%,而密实铜药型罩材料的塑性变形对于聚能粒子流尾部温升的贡献为45%;由于多孔药型罩在与爆轰波相互作用中受冲击波加载及随后卸载引起的温升的贡献,聚能粒子流的温升明显高于密实聚能射流的温升。 对已有的密实材料聚能射流和多孔材料聚能粒子流的侵彻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在考虑材料的可压缩性的基础上,结合多孔药型罩材料的特性,提出了聚能粒子流侵彻计算模型,该模型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已有的多种形式的侵彻模型。使该模型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进行混粉,利用旋模压制方法进行压制药型罩毛坯,再在甲醇裂解气体的保护下进行低温烧结,可以制备出性能较优的钨铜药型罩。在钨铜药型罩配方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铅粉,可以提高钨铜聚能粒子流的侵彻性能,但过量的铅粉反而会降低钨铜聚能粒子流的侵彻性能。钨铜聚能粒子流穿深与炸高之间的关系表明:钨铜聚能粒子流适合用于小炸高下使用,其最佳炸高为2.1倍装药口径。钨铜聚能粒子流侵彻不同靶板的试验结果表明:侵彻45号钢时,其穿深与时间的关系为指数函数形式,而侵彻铝板和混凝土靶时,其穿深与时间的关系为幂函数形式。钨铜聚能粒子流对低密度靶板的侵彻性能要优于对高密度靶板的侵彻性能。 利用理想混合物状态方程的确定方法,确定了钨铜多孔药型罩的Shock状态方程参数,并利用AUTODYN软件对钨铜聚能粒子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网格的划分对聚能粒子流速度影响较大,采用“中”网格划分可以基本满足计算的要求,且计算时间可以节省40%,但聚能粒子流速度与实验结果相比要低11.1%;随着时间的增加,聚能粒子流在空气中飞行的速度在下降,但在4倍装药口径位置处以后,速度下降较慢,这主要是聚能粒子流的头部与主体分离,其速度变化较小所致。钨铜聚能粒子流侵彻铝靶的过程中,在开坑阶段聚能粒子流速度下降较快,在准定常阶段,速度下降较慢。聚能粒子流在此过程中也发生“消蚀”现象;数值模拟得到的穿深与时间的关系拟合曲线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似,但在相同的时间内,穿深值要低于实验值,这主要是由于聚能粒子流速度低于实验值所致。钨铜聚能粒子流侵彻铝靶后在铝靶内形成的孔道剖面图,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含有多孔材料药型罩的聚能装药结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志国,唐兴贵;柱状聚能药包爆破参数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1996年04期
2 曹紫胤;黄典贵;;聚能-遮风型风力机[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3 赵根,文德钧,张正宇,陈飞,吴新霞,林丹;环向聚能药包研制及其在建基面开挖中的应用[J];爆破;2001年02期
4 李明,张新华,刘永;岩体聚能爆炸切割器的试验研究[J];爆破;2005年02期
5 黄国柱;水压下聚能爆破处理天井堵塞[J];江西煤炭科技;2002年04期
6 燕来荣;ABS——商机无限[J];重型汽车;2004年02期
7 陈渭清;吕启东;金晶;陈渭良;鲁向东;;新型聚能风力发电装置[J];上海节能;2006年06期
8 吕力行;吸湿超标铵梯炸药的聚能沟敏化法[J];湘潭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9 杨三斌;聚能型铅类切割索产生白斑问题的分析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05年01期
10 彭耀林;;聚能保健仪[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6年09期
11 胡文军,张悦仁;爆炸切割核设施管道的实验研究[J];爆破;1994年03期
12 罗勇;多面聚能射孔压裂排放瓦斯的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5年01期
13 姜伟华;李波;;炸高很大时聚能射孔弹的穿透性能[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06期
14 R.E.Brooks,J.Z.Wilcox,杨清宗;采用聚能相控阵换能器的SAW RF频谱分析仪/信道机[J];压电与声光;1988年02期
15 钱锋;复杂条件下钻杆聚能爆破切割技术的应用[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1996年04期
16 ;开拓奋进飞速发展中的聚能集团[J];汽车研究与开发;1999年04期
17 董宝元,钟吉智,赵治安;定向聚能炸药在巷道掘进中的应用[J];煤矿爆破;2001年04期
18 ;做配电领域的“系统集成商”——记北京聚能达电力技术有限公司[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10期
19 龚汉松;坚硬岩石聚能掏槽爆破的试验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1年02期
20 张凯,李晓杰;聚能线型切割器最佳张开角的理论分析[J];爆炸与冲击;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鄢常舒;王树理;张仁民;王成虎;吴春雷;;拉伸聚能成型爆破在国防工程中的应用[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钟晓霞;吴晓晨;;等离子体辅助模板沉积纳米结构介质材料:粒子流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3 钱梦騄;程茜;葛曹燕;李同保;;空化气泡的聚能和辐射特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杨忠;贺永奎;崔培明;杨永成;陈洁;张万春;;聚能震波吸脂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周永忠;邱春海;乔志;;光面爆破专用药卷的制作探讨[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下册)[C];2003年
6 王守乾;卢永刚;张展骊;;串联战斗部前级聚能装药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7 邵雪明;林建忠;余钊圣;;粒子流的直接数值模拟[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8 卢永刚;钱立新;刘彤;;聚能子母弹药对分布点目标群的毁伤效率[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9 周少彤;岳正普;;针孔照相技术在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照相方面的应用[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孙美庆;江华;朱晓海;袁湘斌;赵耀忠;林子豪;章建林;张盈帆;;应用聚能振波负压吸引法治疗青春期后男性乳房发育症[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迎彬;聚能粒子流的形成与侵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高永宏;大炸高下聚能粉末粒子流的侵彻效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3 黄正祥;聚能杆式侵彻体成型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4 潘绪超;反混凝土目标套式串联战斗部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盖德林;聚能移动调驱挖潜剩余油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李佳玉;相变过程中的高温粒子辐射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彭晓东;磁化等离子体中的微观不稳定性及湍流理论研究[D];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02年
8 杨爱民;K4169高温合金组织细化及性能优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9 李会山;激光再制造的光与粉末流相互作用机理及试验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10 夏卫生;机器人等离子熔射成形过程诊断与控制关键技术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华;垂直孔水平聚能药包爆破保护层开挖施工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田茎;分子马达定向运动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杨智光;提高油气井固井水泥环韧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廖海平;聚能侵彻体对双层反应装甲的冲击起爆[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潘永新;大孔径射孔弹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6 董昊;喷管喉衬材料烧蚀实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易;自旋轨道耦合体系中的守恒流[D];复旦大学;2009年
8 童超;基于粒子视频算法的公共场所人群运动分析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9 孙光明;圆球粒子沉降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梁会森;聚能环型风轮结构设计和应力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梅红;嘉华胜邦聚能肽产品助农增产[N];农资导报;2009年
2 陈军君;聚能灶生意 独吞还是共享?[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谭全运;“算”出来的效益[N];经理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思侠 通讯员 索伦格 戴友春;聚能矿业:“含金量”是这样来的[N];酒泉日报;2006年
5 文稿:杨美红;聚能北方 共赢未来开创达电扩建工程新里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6 记者 何会文 通讯员 杨占岭 李永超;龙头引领打造“聚能环”[N];天津日报;2010年
7 谌原山 张海军;聚能·蜕变·新跨越[N];中国改革报;2004年
8 胡有才;“联合聚能”与“精确释能”[N];解放军报;2004年
9 记者 邢宇皓;聚能燃烧突破产业瓶颈[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李保亮 陈茗佳;聚能待发的“经济磁场”[N];兰州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