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非线性导引与控制律一体化设计研究
【摘要】:精确打击能力是现代国防对导弹武器的要求,飞行控制和制导算法是实现导弹精确打击目标的关键所在。导引与控制一体化设计可综合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确保级联系统整体上具有稳定性,从而能够充分挖掘导弹的潜力,提高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本文以寻的导弹打击机动或地面固定目标为背景,研究了不基于视线角速率测量信息的导引规律和末制导阶段的导引与控制一体化模型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研究了导弹导引与控制一体化非线性模型。在导弹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和导弹与目标相对运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坐标变换,以导弹在弹道坐标系和视线坐标系中的加速度分量为桥梁,考虑所拦截目标具有机动飞行的能力,建立了导引与控制一体化非线性模型。该模型不仅可反映导弹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关系,也可体现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姿态变量(攻角、俯仰角及其角速率等)的变化。
其次,研究了不基于视线角速率测量信息的三维导引律设计问题。考虑机动目标拦截问题,首先在所有状态都可测的情况下,基于输入-状态稳定性(ISS)理论设计了一种使视线角速率对目标机动具有ISS稳定性的导引律(ISS导引律),理论分析表明这种导引律可通过调节系数使视线角速率收敛到零点的任意小邻域内,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导引律的有效性。在实际空战中,测量得到的视线角速率可能混杂了导弹自身的姿态角速率,这使得视线角速率的测量值不准确,从而影响制导精度,因此本文在上述的ISS导引律的基础上引入高增益观测器对视线角速率进行估计,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这种加入了观测器的导引律可重现ISS导引律的性能。
然后,将导引与控制一体化模型简化为平面模型后,研究了俯仰平面内导引与控制律的一体化设计问题。针对俯仰平面内具有单控制输入(俯仰舵)的导弹打击高速机动目标问题,利用反步设计法设计了一体化导引-控制律,并结合自适应控制方法处理模型中的非线性。由于俯仰舵在攻角较大的情况下具有气动饱和特性,可能会使导弹的机动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对于弹体较长的导弹,若同时使用俯仰舵和尾翼对导弹进行操控则可增强其机动能力,因此针对俯仰平面内具有俯仰舵和尾翼的导弹打击地面固定目标问题,在不忽略舵面对攻角直接影响的情况下,利用小增益定理设计了可使导弹以一定角度准确打击目标的导引与控制方案,并证明了将其与ISS导引律结合后,也可用于打击机动目标。本文所设计的一体化导引-控制律均不基于视线与导弹速度方向夹角很小的假设,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所设计的一体化导引-控制律在获得满意打击效果的同时可确保由导弹的导引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的综合系统具有稳定性。
最后,本文在考虑导弹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研究了近似的导引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问题。由于三维的导引与控制一体化模型较为复杂,直接基于此模型设计三维的一体化导引-控制律比较困难,为了提高导弹的打击能力,可设计近似的一体化导引-控制律——在设计导引律时考虑导弹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在导弹控制系统可近似为一阶环节和二阶环节的情况下,分别利用分块反步设计法和小增益定理在弹道坐标系中研究了近似的三维导引与控制设计问题,所设计的控制方案可克服导弹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对制导效果的影响,并对导弹控制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目标机动具有鲁棒性,数值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
|
|
|
|
1 |
高海军,刘石泉;近程战术弹道导弹被动段导引律设计[J];战术导弹技术;2000年04期 |
2 |
林波,孟秀云,刘藻珍;有末端姿态角约束的机载布撒器导引律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02期 |
3 |
张友安,胡云安,顾文锦;针对变速机动目标的变速导弹三维导引律[J];飞行力学;2002年01期 |
4 |
潘云芝;潘传勇;;导引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
5 |
汪家芸,尔联洁,吴文正,王小冬;大气层外拦截变结构导引律[J];航空学报;1996年02期 |
6 |
;变前置角变结构导引律设计方法取得突破性成果[J];战术导弹技术;2000年02期 |
7 |
陈胜琪;;空对地导弹的变结构三维导引律(英文)[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年05期 |
8 |
蔡洪;胡正东;曹渊;;具有终端角度约束的导引律综述[J];宇航学报;2010年02期 |
9 |
肖顺旺;安志勇;李升才;曹营军;李丽娟;;基于不同导引律的脉冲修正弹广义弹道偏差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2期 |
10 |
柯浩,过崇伟,周慧钟;全向攻击比例导引律的优化及其攻击特性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11 |
杨春泉;倪世宏;谢川;吴文海;;基于MATLAB的TPN捕获域仿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年S1期 |
12 |
吴文海,曲建岭,王存仁,罗德林;飞行器比例导引综述[J];飞行力学;2004年02期 |
13 |
赵振昊;沈毅;刘鹤;;基于变结构控制的前向拦截导引方法[J];宇航学报;2007年04期 |
14 |
胡安辉;郑涛;朱石刚;高伟;;未知导引律导弹攻击情况下的规避路径[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3期 |
15 |
杨宝庆;徐龙;姚郁;;半捷联式导引头视线转率提取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
16 |
候晓艳,徐文;德国导引头和导引律技术部的仿真工作[J];飞航导弹;1995年03期 |
17 |
张友安;程继红;于进勇;;一种新的导弹航向平面导引律[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年S6期 |
18 |
罗德林,李玉峰,吴文海,沈春林;基于滚动时域控制的寻的导弹末制导律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9 |
付秋军,杨旭,崔祜涛,杨涤;气动辅助异面变轨问题中近最优导引律解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20 |
郭鹏飞,任章;一种攻击大机动目标的组合导引律[J];宇航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