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时间质谱仪数据获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飞行时间质谱仪是探测物质结构的一种常用工具。质谱数据获取系统是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指标对质谱仪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宽压力层流预混火焰实验平台(简称火焰实验平台)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数据读出电子学为需求,开展高精度大测量范围时间测量技术研究,设计了完整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数据获取系统,主要包括:快定时放大器、质谱数据采集板、质谱数据获取系统软件。
目前,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数据获取系统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基于高速模拟数字转换(ADC)技术;二是基于时间数字转换(TDC)技术。高精度时间测量对高速ADC的采样速率、数据传输带宽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在离子信号事件率不高的时候,其使用效率较低。本课题则采用TDC技术进行质谱仪数据获取系统的设计。
TDC设计可以基于模拟电路方法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方法进行,然而,采用模拟的方法很难进行高集成度设计,调试也较为麻烦;采用ASIC方式则需要较长的设计周期,其功能和设计模式固定并且很难快速升级。本设计的定时甄别电路采用恒比定时电路结构,时间测量基于多相时钟的时间内插技术构建细时间测量单元,并通过多级时间数据缓冲技术将粗时间测量时钟频率进一步降低。粗时间测量单元则由计数器来执行。整个系统在单片FPGA内完成。经测试,本数据获取系统的时间测量范围不小于107s;在采样时钟为320MHz时,基于四相时钟的时间内插设计,其分辨率为781ps,RMS好于390ps,平均RMS为304ps,DNL在-0.01LSB到+0.01LSB之间,INL在-0.002LSB到+0.025LSB之间;基于八相时钟的时间内插设计,其分辨率为390ps,RMS好于195ps,平均RMS在150ps左右,DNL在-0.10LSB到+0.05LSB,INL在-0.10LSB到+0.01LSB之间。在质谱数据获取系统与火焰实验平台的联合测试中,待测样品甲苯、丙酮和正庚烷的质谱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完全满足设计需求。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关键技术发展进行回顾,并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基本构想。
第二章介绍了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原理,对影响质谱分辨率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同时,对飞行时间质谱仪数据获取系统的两种主要技术路线在这里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介绍了常用定时甄别方法和常用时间测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时间内插测量方法和基于FPGA的时间测量方法进行探讨。
第四章是系统方案设计和实现的部分。先是阐述了系统设计指标,接着对快定时放大器设计方案、定时系统方案、基于FPGA的多相时钟时间内插高精度时间测量方案、软件系统等部件的设计进行描述。
为了评估系统的指标和性能,第五章介绍了主要电子学模块的测试性能指标和测量方法,并将质谱仪数据获取系统和火焰实验平台构建完整系统进行联合测试,并根据获取到的待测样品的质谱对本系统进行评估。
第六章为论文的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
|
|
|
1 |
宋锦秀;微型计算机在全台压气机试验中的应用[J];热能动力工程;1988年06期 |
2 |
严柏龄;在UNIX操作系统下FN串列加速器的数据获取系统[J];核技术;1986年11期 |
3 |
姜维春;朱林繁;张义军;徐克尊;;一维多道快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的数据获取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11期 |
4 |
梁经才,黄增洪,周培好,尹黎;一种新型ZOC智能化测压系统[J];推进技术;1992年01期 |
5 |
吴坚武;MULTI系统的扩充[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5年01期 |
6 |
刘志旭;刘峰;朱科军;李飞;;BESⅢ在线测试集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英文)[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年05期 |
7 |
李飞;朱科军;赵京伟;王靓;刘英杰;;BESIII在线直方图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年03期 |
8 |
宁哲;钱森;付在伟;王贻芳;衡月昆;张家文;郑阳恒;祁鸣;;WinXP环境中通用VME系统数据获取研究[J];核技术;2010年10期 |
9 |
虞孝麒;数据获取系统中的数据压缩[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8年05期 |
10 |
王彦瑜;马晓莉;;核物理多参数数据获取系统中的触发模式字单元[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年01期 |
11 |
徐华根;孙志宇;徐瑚珊;詹文龙;肖国青;郭忠言;肖志刚;张雪荧;黄天衡;余玉洪;;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数据获取系统的改造[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
12 |
陈海琦,宋永辉,滕浩飞,党生辰;西门子直线加速器数据获取系统(DAS)故障的检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0年03期 |
13 |
杨晓青;周建明;张步钢;张新;张秀华;;串列加速器实验室Midas-VME数据获取系统调试总结[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14 |
戴长江;盛祥东;何会林;叶子飘;;DAMA(暗物质)实验的触发判选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年06期 |
15 |
李昕;李元景;岳骞;程建平;郭正元;金善基;何道;李浩斌;李金;王子敬;;暗物质测量实验中基于ROOT的探测器数据获取系统(英文)[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年01期 |
16 |
王瑞光;戴长江;汪锦州;杨虎之;马欣华;;重子数实验的数据获取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8期 |
17 |
陈亚婷;王立强;郑健;;~(60)Co船只辐射成像嵌入式数据获取系统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12期 |
18 |
郁忠强;;北京谱仪的数据获取系统[J];国外科学仪器;1988年04期 |
19 |
田雨润,陶宁,初元萍,李飞,任震宇,朱科军;BESIII在线单机箱读出系统的实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20 |
王彦瑜;郭玉辉;赵之正;钱东斌;李小强;;激光诱导原子电离实验中的多定标数据获取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