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带移动接触线两相流问题的格子玻尔兹曼数值研究

汪磊  
【摘要】:本文以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的带移动接触线两相流问题为背景,采用He-Chen-Zhang格子玻尔兹曼两相流模型实现了接触角迟滞效应在LBM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以此方法为基础,采用轴对称的He-Chen-Zhang模型研究了液膜在光滑固壁和粗糙固壁上的去湿动力学问题、自由液滴与固壁上静止液滴的融合动力学问题。主要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将接触角迟滞模型耦合到两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模型(He-Chen-Zhang模型和Lee-Lin模型)中,并应用于液滴动力学模拟,如将固壁(理想固壁或非理想固壁)上的液滴置于剪切来流、重力场中等,对这些算例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验证,定性上,观察到了接触角的迟滞效应,如剪切流中液滴接触线(点)运动——接触角迟滞间的对应关系与实验结论一致、倾斜板(非理想)上液滴接触线(点)与固壁间发生粘附现象、实验中观察到的液滴蠕虫式爬行运动被模拟再现等。定量上,着重关注液滴的界面演化,并与已发表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吻合良好;倾斜板上静止液滴受力平衡方程也得到了准确验证。大量应用结果表明:将接触角迟滞模型耦合到格子玻尔兹曼两相流模型中,能够实现接触角迟滞的正确计算,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与接触角迟滞相关的液滴动力学模拟中。 (2)采用轴对称两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方法(He-Chen-Zhang模型)研究了液膜在光滑和固壁上的去湿过程。对于光滑固壁,考察了接触角(θe。),Ohnesorge数(Oh)和粘性比(λμ)对去湿动力学的影响;观察到接触线以恒定的速度V移动,当θeq40°, V近似正比于θeq3,即V∝θ3/eq,此结论和实验观察一致;发现当θeq相对较大时(θ。q40°),V随θeq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即dV∝dθeq;证实了液膜厚度几乎不影响接触线的速度,以及接触线的速度反比于液膜的粘性;发现当Oh0.1时,σ几乎不会影响接触线速度;但是当Oh0.1时,减小σ使得接触线移动速度锐减;还发现增大液膜和气体的粘度比,可使接触线移动速度增大。对于粗糙壁上液膜的去湿,发现液膜在Wenzel状态下,粗糙壁面对去湿有很强的阻碍作用,但在Cassie状态下,液膜下面的气体对去湿有润滑效应(比光滑固壁上的去湿更快),但随着θeq增大,润滑效应逐步减弱,此时影响去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接触角;粗糙度的几何参数也对去湿速度有重要影响,液膜处于Wenzel状态时,若粗糙度(柱子)较深,原处于凹槽的液体会被掐断、滞留在凹槽中,凹槽相对较浅时,原处于凹槽的液体会完全被液膜带走,这种差异会显著影响去湿速度(前者去湿更慢);另外,增大粗糙度(柱子)的间距,会导致去湿速度变慢。 (3)采用轴对称两相流LBM研究了自由液滴与固壁上静止液滴(半径是R2)的融合。根据动力学特征的不同,在浸润固壁上发现了一种融合模态,而在非浸润固壁上共发现了五种融合模态。在惯性融合机制下,液桥半径和时间遵循形如r/Rc=κ(t/tc)0.5的幂律关系,系数k是Ohnesorge数(Oh)、R2的函数,Oh越小、R2越大,k也随之越大。液桥的融合跟固壁润湿性质没有关联,它只是融合初始时段内发生的局部动力学过程。对于浸润固壁上的液滴融合而言,存在接触角迟滞时,润湿半径随时间呈现台阶式增长,并且迟滞窗口越大,液滴融合后达到定常时的润湿半径越小,同时,使得融合过程中系统获得的动能更多,但衰减更快;迟滞效应的存在,使得液滴初始位置也会对融合后的液滴形态产生影响,初始接触角越大,液滴融合后达到定常时静态接触角反而越小。对于非浸润固壁上的液滴融合而言,接触角(不考虑迟滞)较小时,自由液滴能够被吸入到固壁上液滴中;接触角(不考虑迟滞)较大时,固壁上液滴能够被吸入到自由液滴中;同时,液滴惯性大小也对融合模态起重要作用,自由液滴较大时,它可将固壁上的液滴带离壁面,当自由液滴变小时,它只能在某时段内将固壁上液滴带离壁面,但融合后仍回到固壁,融合后的液滴最终处于悬空状态还是处于固壁上,是接触角和液滴间相对惯性大小综合影响的结果,接触角越大、自由液滴惯性越大,液滴融合后越容易脱离壁面。Oh只会影响中间的动力学过程,对液滴最终处于空中还是处于固壁上没有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洪和;接触线动抬升量的计算[J];铁道学报;1987年02期
2 骆家舜;共轭齿面的界限点[J];应用数学学报;1981年02期
3 鲁开金;;高速铁路接触线张力优化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 杜银龙;;降低接触网线工程损耗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5 刘志刚;;电气化高速铁路接触网线谱研究[J];学术动态;2009年02期
6 廖强;邢淑敏;朱恂;王宏;;水平均质表面上非等直径水滴聚合的可视化实验[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7 杨帆;;成昆线隧道拉弧整治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11期
8 朱君悦;闵琪;段远源;王晓东;;硅油和丙三醇水溶液动态湿润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9 崔成刚;;浅析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动态检测缺陷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刘鹄然,施永乐;一个新的根切条件判别式[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11 王晓东,彭晓峰,李笃中;动态接触角与接触线上的应力奇点[J];中国科学E辑;2003年07期
12 梁迪,吴孝先;珩磨辊辊形曲线的解析求法[J];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3 黎琦;;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交叉式与无交叉式线岔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3期
14 容尔谦;关于包络方法及在空间啮合理论的应用[J];应用数学学报;1981年03期
15 邓硕;;吊弦的计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4期
16 凌复华;刘一鸣;;共轭回转曲面及其在钢管穚直辊中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2期
17 章惟一;齿轮啮合的运动几何学问题(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3年02期
18 邱正晓;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技术改造[J];中国西部科技;2003年06期
19 容尔谦;空间啮合理论中的包络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20 樊桃;;弓网系统电接触热效应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为民;;铜锡接触线及其应用前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雷静果;刘平;赵冬梅;井晓天;郅晓;;新一代国产化高速铁路接触线的研究与开发[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赵亚平;张昭;;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瞬时接触线的确定方法[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4 赵亚平;张昭;;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瞬时接触线的确定方法[A];节能减排 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低碳经济下高技术制造产业与智能制造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耿旭高;;短砭镰的研究[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春姐;徐成海;张世伟;关奎之;;干式螺杆真空泵接触线长度的计算[A];真空获得与测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程建强;骆志忠;赵振斌;;浅谈接触线硬点[A];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强;;客运专线接触线的使用与研究状况[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作祥;;接触线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与选择[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霍中原;;客运专线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跨距长度的选用[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磊;带移动接触线两相流问题的格子玻尔兹曼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丁涛;电气化铁路受电弓/接触线摩擦磨损性能及电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积钦;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电接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徐学锋;蒸发水滴中的液体流动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5 雷静果;新型高强高导Cu-Ag-Cr合金的组织性能及时效动力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勇;接触线用稀土微合金化高强高导Cu-Cr-Zr合金时效析出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万毅;基于RBFNN的接触网系统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王为;考虑毛细效应的液体小幅晃动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曹树森;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体系环境荷载下动力可靠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宏;梯度表面能材料上液滴运动及滴状凝结换热[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权玲;高铁接触线高度选取与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克欣;铜合金接触线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3 江亚男;考虑接触线不平顺的弓网系统动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陈花丽;高速铁路接触网的疲劳寿命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彭再恒;应用TCL/TK语言对弓网耦合系统的界面开发及相关疲劳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6 巩浩;接触线几何参数双目视觉测量系统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7 孙轩;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冰融冰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支海军;350Km/h电力机车接触线的组织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9 董延;直廓环面蜗杆传动参数化设计与仿真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吴家岚;高速铁路接触网风致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铜合金接触线:滑动中的中国速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2 李松;我国试制出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新型接触线产品[N];中国质量报;2009年
3 记者高珊 通讯员赵守民 孙秀芬;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研制-高速铁路接触线通过评审[N];人民铁道;2009年
4 盛晓明 姚海飞;铜铝复合接触线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5 沈凡想;江阴民企成功研发高速电气化铁路用接触线[N];江阴日报;2009年
6 世淮;电气化铁路高速发展 牵引用接触线市场商机凸显[N];中国电力报;2006年
7 进周;新型铜合金接触线应用高速铁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夏李斌 黄文娟;江西理工大学研制成功国家“863”计划项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9 杨婧;康远新材料:科技“点金” “借梯”央企[N];江阴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叶桂华通讯员 陈坚 刘月青;4个项目入围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N];泰州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