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社交媒体情境重叠及其对消费者口碑传播的影响

郑博雯  
【摘要】:谈论产品是消费者之间日常对话中的重要部分,对产品信息的传播和产品的销售有着重要影响。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消费者谈论产品变得更加便利,同时也强化了消费者口碑对产品和企业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广播功能使得消费者发布的内容能够传递给大量的受众,因此近年来众多企业致力于开展社交媒体口碑营销活动,鼓励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正面口碑传播。然而,尽管企业重视并希望得益于社交媒体口碑传播,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意,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口碑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现有口碑研究认为不同媒介基础上的消费者口碑传播是不同的,以往线下的口碑研究和理论已经不适合来描绘消费者社交媒体口碑的传播机制。因此,基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双重需要,本研究试图从社交媒体的情境特点为切入点,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四个研究考察社交媒体平台上消费者口碑传播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信息系统研究认为,社交媒体本质上就是广播功能和社交网络属性的结合,这种社交广播服务使得消费者发布的内容可以广泛传播给大量的受众。社会科学研究认为,人们面对不同的人会表达不同的内容,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添加了众多联系人,构建了巨大的在线社交网络。在线下情境中,消费者与不同社交圈的联系人分别交往,可以独立地构建印象管理。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作为发布者的消费者,需要在面对多重关注者的情境下进行印象管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消费者作为发布者,同时向众多关注者发布内容,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情境重叠或情境崩塌,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情境同时出现。例如,在他人面前打电话就是典型的情境重叠现象。在社交媒体情境下,出于印象管理的目标,作为发布者的消费者需要满足来自众多受众的多重期望,自我表达的需求和印象管理的需求需要同时满足,这使得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发布决策变得复杂。研究一首先通过定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方法对目标群体进行访谈,了解社交媒体平台情境重叠的现状及其对消费者日常发布的影响。综合访谈结果表明,在使用社交媒体发布内容时,情境重叠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多重受众的广播情境,自我审查和有选择地内容发布是消费者普遍采用的发布策略。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对比强情境重叠和弱情境重叠情境下,消费者对正面口碑与负面口碑,认知口碑与情感口碑的选择性发布。研究二基于印象管理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普遍存在的消费者网络行为现象。研究二通过在线实验的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在实验开始前给出情境重叠定义,要求被试指出日常社交媒体使用中最符合和最不符合情境重叠定义的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完成口碑意愿量表。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强情境重叠社交媒体平台组的被试更愿意传播正面口碑和认知口碑,弱情境重叠社交媒体平台组负面口碑和情感口碑意愿更强。在消费者对口碑传播的偏好基础上,研究三探索企业特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消费者正负面口碑的影响。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研究三的结果表明,企业认知声誉对正面口碑起负向作用,说明消费者对高认知声誉企业的正面口碑传播意愿较低;同时情感声誉对正面口碑起正向促进作用,说明消费者愿意发布关于自己喜爱的企业的正面口碑。同时,基于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以及印象管理理论,研究三将消费者对使用社交媒体产生的社交结果期待作为消费者自我审查的体现,探索社交结果期待对企业声誉和口碑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社交结果期待对情感声誉和正面口碑的正向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说明考虑到社交结果和印象管理,消费者的正面口碑传播意愿降低。另一方面,企业的认知声誉与负面口碑正相关,说明消费者对大企业有着更高的负面口碑意愿;社交结果期待强化了认知声誉与负面口碑的负向作用,说明考虑到社交结果和印象管理,消费者对大企业的负面口碑意愿增加。研究三的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企业并不能得益于自身的高认知声誉,反而在消费者不满意时,促进了消费者的负面口碑意愿。企业的情感声誉对正面口碑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消费者考虑了印象管理以后也将降低。在研究三的基础上,研究四的目标是揭示危机发生时的负面口碑形成机制,以期对企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危机管理提供参考。研究四延续研究三企业声誉对负面口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危机情境和情境重叠两个因素。在危机情境方面,研究四将企业的产品伤害危机视为偏离规范的行为,认为消费者的负面口碑起着惩罚涉事企业和警告其他企业的社会控制作用,考察了消费者感知冒犯对负面口碑的促进作用。在情境重叠方面,研究四同时考虑消费者作为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影响过程。作为发布者,消费者有着希望被受众喜爱和被受众认为是正确的双重心理需求,因此研究四考虑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对感知冒犯与负面口碑关系的调节作用。作为接收者,基于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桨定律,当消费者感知自身负面意见与他人一致时,传播意愿更强,当感知他人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负面口碑传播意愿降低。因此假设感知意见氛围正向调节感知冒犯与负面口碑的正向作用。研究四采用问卷调研方法,在真实产品伤害危机发生以后,对使用社交媒体的消费者负面传播行为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冒犯正向影响负面口碑,该结果支持了感知冒犯在危机情境下对负面口碑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结果支持了感知意见氛围对感知冒犯与负面口碑正向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以及信息性社会影响对感知冒犯与负面口碑正向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综上,四个研究逐步探索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情境重叠或情境崩塌现象,及其对消费者口碑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现有研究对社交媒体情境的理解,也为企业口碑管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决策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吕菡,朱小栋;基于微信社交媒体的公益众筹捐赠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8年04期
2 张晓娟;李沐妍;;政务社交媒体文件的管理模式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年03期
3 谭艳;王炼;牛庆银;;军队移动社交媒体应用发展现状浅析[J];新媒体研究;2018年14期
4 米莲;徐典;张桓;徐佳玉;文萍;王丹杨;;西安市口腔医生使用医疗社交媒体的现状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8期
5 尤思迪;;网络社交媒体如何实现对民众的参与赋权[J];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10期
6 傅哲伊;;积极应对社交媒体与加快转变政府角色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04期
7 ;欧盟敦促社交媒体保护消费者权益[J];青年记者;2017年10期
8 刘刚;;社交媒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年11期
9 王丽华;;俄罗斯社交媒体发展特点与启示[J];传媒;2018年13期
10 党生翠;;政务社交媒体的应急传播优势[J];人民论坛;2018年18期
11 马琳;;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红”图书馆营销案例探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年07期
12 胡春喜;;我国出入境管理引入社交媒体审查制度的思考——从美国社交媒体审查谈起[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13 高晨翔;黄新荣;;概念、理论与体系:社交媒体文件研究的基础问题[J];档案管理;2018年04期
14 支凤稳;李彤;;中美社交媒体档案的法律效力研究[J];秘书;2018年04期
15 秦佳良;;公众对政务社交媒体的信任和忠诚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电子政务;2018年07期
16 周耀林;常大伟;姬荣伟;;我国档案社交媒体运营的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J];浙江档案;2018年07期
17 刘瑞生;孙萍;;海外社交媒体的内容过滤机制对我国互联网管理的启示[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04期
18 孙其华;;“社交媒体”时代与“百百千”[J];江苏教育宣传;2012年02期
19 姜珑;;社交媒体时代宣传观念的转变——以江苏教育部门为例[J];江苏教育宣传;2016年01期
20 雷贺羽;;社交媒体联盟的社会化合作[J];上海档案;201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科学的挑战?——美国反氟化物危机带来的启示[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C];2016年
2 王熠;史铭;;海外社交媒体新闻传播分析系统的原理与实践[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学术论文篇)[C];2017年
3 “基于社交媒体的科普轻游戏设计开发”课题组;郝倩倩;;基于社交媒体的科普轻游戏设计开发研究报告[A];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C];2017年
4 杨婉悌;;社交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与文化的传播应用[A];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5 施蓓琦;王丽鲲;田冬迪;王冕;;基于社交媒体地理数据挖掘的游客时空行为特征分析[A];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7——深化北斗应用 开创中国导航新局面[C];2017年
6 韩娜;;政治传播视域下的社交媒体传播——以“阿拉伯之春”为例[A];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I辑)——基础与拓展[C];2015年
7 ;讲故事与科学传播[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8 姚静;申宁;乔灏;;体育社交媒体对我国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9 ;公众参与&社交媒体:让科学家更“接地气”[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C];2016年
10 潘霁;;Web 2.0时代的职场社交:日常经历和自我效能如何影响社交媒体使用(英文)[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舒辰;社交媒体中的个性化推荐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郑博雯;社交媒体情境重叠及其对消费者口碑传播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吴艳;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魏少华;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张伟;基于地点的社交媒体中用户建模与内容推荐[D];清华大学;2016年
6 陈夏雨;工作场所中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罗准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检索与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王琦瑶;社交媒体中情感传播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9 张雪;复杂网络链路分析与社交媒体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唐李洋;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Twitter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松清;基于社交媒体的公共图书馆品牌形象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祝固炜;“秦火火”案中政府构建良好社交媒体环境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杨瑞琦;社交媒体上消息流行度预测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文永;社交媒体短文本分类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张心怡;社会认知理论与在线社会资本整合视角下的微信新闻分享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6 秦强;讨论模型视角下的社交媒体舆论演化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梁传林;中国社交媒体中的网络集体行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8 成吉;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大学;2018年
9 谢淋淋;脱域视角下网络社交媒体“点赞”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10 陈毓杭;论社交媒体时代民意与司法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海金;让食品安全谣言止于“治者”[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6年
2 蕊睐 编译;一名社交媒体编辑的“生意经”[N];中国青年报;2012年
3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徐光明;社交媒体直播庭审的现状及规范[N];人民法院报;2018年
4 编译 韦克;“00后”或重新洗牌社交媒体格局[N];国际出版周报;2018年
5 贾春牛;伊军如何在社交媒体“圈粉”?[N];中国国防报;2017年
6 编译 雷宇洁;社交媒体助推假日营销[N];国际出版周报;2017年
7 王威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挥网络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积极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刘洋;社交媒体上,我们还能任性吗?[N];工人日报;2018年
9 本报实习生 吴姝 记者 陆益峰;社交媒体是“21世纪的烟草业”?[N];文汇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侯丽;社交媒体虚假账号有损舆论公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