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白垩纪古蝉科化石(昆虫纲:半翅目)系统分类学研究
【摘要】:古蝉科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古蝉总科(Palaeontinoidea),现已灭绝。古蝉科昆虫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Carnian期),在侏罗纪非常繁盛,灭绝于早白垩世(Aptian期)。白垩纪时古蝉种类锐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中国、西班牙、英格兰和巴西的下白垩统地层中。本研究对产自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古蝉科化石进行了分类鉴定,共描述化石13件,归入2属4种,其中2新种,包括:齿状伊列达古蝉Ilerdocossus dissidens Li,Chen and Wang,2019和宫氏殊古蝉Miracossus gongi Li,Chen and Wang,2019。对4块产自英国南部Weald Clay组的化石进行了分类,建立了2新种:普氏伊列达古蝉Ilerdocossus prowsei Li et al.,2019和迈氏威尔德古蝉Valdicossus mikewebsteri Li et al.,2019。系统总结了全球早白垩世古蝉科昆虫的化石记录,共12属35种(4属12种来自中国),并对其古生物地理分布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早白垩世古蝉科在南北半球都有化石记录,可能最适宜生活在暖温带和干旱带地区。通过对古蝉科昆虫古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白垩纪古蝉类群可能在中侏罗世起源于亚洲中部或东部,然后在晚侏罗世扩散到欧洲西部和南美洲。古蝉科在早白垩世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暖温带地区。进入阿普特期晚期,已经没有了西班牙古蝉和英国古蝉的化石记录。说明在早白垩世古蝉科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随后迁移到南美洲;先在欧亚大陆消失,最后在南美洲地区灭绝。
|
|
|
|
1 |
刘胜利;云南瘤蝽二新种(半翅目:瘤蝽科)[J];昆虫分类学报;1988年Z1期 |
2 |
凌作培;四川真蝽属一新种及中纹真蝽雄性外生殖器的描述(半翅目:蝽科)[J];昆虫分类学报;1988年Z2期 |
3 |
吴慧芬;稻飞虱、叶蝉天敌—白纹尺蝽[J];昆虫天敌;1988年03期 |
4 |
胡胜昌;;西藏半翅目天敌昆虫名录[J];西藏农业科技;1988年04期 |
5 |
陈振耀;广东蝽亚科二新种——半翅目:蝽科[J];昆虫学报;1989年04期 |
6 |
郑乐怡;刘国卿;;关于我国陆生半翅目昆虫鉴定中的一些问题[J];江西植保;1989年04期 |
7 |
和秋菊;易传辉;杨宇明;李旭;王琳;;云南洱海水生半翅目昆虫区系初步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2年01期 |
8 |
方志刚,王义平;中国竹类半翅目害虫[J];浙江林业科技;2000年03期 |
9 |
刘国卿,郑乐怡;中国仰蝽科一新种及一新纪录(半翅目)[J];动物分类学报;1990年03期 |
10 |
李长安
,韩风英
,张明,付长勇,都志忠,李培毅,王跃中,刘竹萍,程景侠;河南省鸡公山地区半翅目昆虫区系调查[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11 |
王吉锐;赖秋利;徐志宏;杜予州;;中国指粉虱属Pentaleyrodes Takahashi种类研究(半翅目:粉虱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7年01期 |
12 |
袁树先;郭成;;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区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
13 |
林毓鉴,江作文;中国盲蝽科一新记录种(半翅目:盲蝽科)[J];江西植保;2001年02期 |
14 |
张虎芳,郑乐怡;半翅目昆虫染色体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1998年04期 |
15 |
能乃扎布,齐宝瑛,苏亚;中国半翅目昆虫研究论著目录[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8年02期 |
16 |
虞以新;;吸血的半翅目昆虫和带菌的蜚蠊[J];大自然;1993年04期 |
17 |
王启瑞,郑哲民,朱刚利,于广志;同工酶在半翅目昆虫中的应用及展望[J];昆虫知识;2001年02期 |
18 |
郭成;袁树先;王龙;;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区系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19 |
王洪建;李萍;何顺利;;甘肃陇南市油橄榄树半翅目昆虫初记[J];甘肃林业科技;2006年04期 |
20 |
罗永明;;海南岛芒果树半翅目昆虫初记[J];热带作物学报;199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