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皖北矿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判别模式研究

桂和荣  
【摘要】:皖北矿区是安徽省及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矿井突水是该矿区的主要灾害之一。矿井突水发生时,首要任务是准确和快速地判别突水水源。本次研究就是以皖北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水循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皖北矿区30000Km~2的范围内布置取样,利用特制的深孔取样器定期取各含水层水样,在对大量水样中离子或元素的测试与数据处理,探索了矿区内地下水的常规水化学、微量元素、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各突水含水层的多种判别模式。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测试矿区各含水层地下水的常规水化学组分(Ca~(2+)、Mg~(2+)、K~+、Na~+、SO_4~(2-)、Cl~-、HCO_3~-,PH值、总溶解固体、电导率、总硬度),分析了这些常规水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采用总溶解固体的分布规律,模拟了皖北矿区各含水层水质浓度梯度场,探索了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循环特征,研究了各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根据岩溶水中Ca~(2+)水化学平衡特征,对该矿区的太灰和奥灰地下水水循环特征作了系统的研究。应用系统聚类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常规水化学指标进行水源判别分析,建立了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的常规水化学判别模式。 (2)根据地下水中的微量元素(Ag、Al、As、Ba、Cd、Ce、Co、Cr、Cu、La、Mn、Mo、Ni、Pr、Sb、Se、Sr、Ti、V、Zn、Pb、F、Li、Sn)测试资料,获得了矿区内微量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特征,得出了地下水中微量元素与它们在地壳岩石中丰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微量元素与常规水化学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微量元素与常规离子的相关性及微量元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剖面,确定了矿区地下水的特征微量元素(即:As、Ba、Co、Cr、Cu、Se、V)。根据矿区四含、太灰与奥灰地下水中多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地下水中微量元素的成因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下水中的特征微量元素和常规离子的含量,建立了由常规离子修正的微量元素Bayes多类线性判别模型,取得了较理想的判别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洁祥;闵瑞;杨钦涛;;超深层地下水利用分析和保护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郭明凡;魏家红;;郑州市水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河南水利;2000年05期
3 王继华;许海望;;河南省地下水开发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浅析[J];河南水利;2003年01期
4 田自红;;为解决城市供水水源严重不足 漯河市行将修建上澧河节制闸[J];河南水利;1994年02期
5 蔡卫东;张玉林;郭敬;骆亚杰;;正阳县水资源问题探析[J];河南水利;2004年01期
6 田华;;浅谈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水利;2000年05期
7 连明涛;李渡峰;;平顶山市城区地下水资源综合分析[J];河南水利;2000年06期
8 袁淑芳;杨惠;;沧州市水资源利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9 朱耀德;刘道文;王华立;高晓;;唐河县东大岗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J];河南水利;2001年06期
10 任国峰;侯俊山;韦强军;;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J];河南水利;2001年06期
11 李付全;高宗军;;临沂市北城新区成热地质条件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2 李绪谦;朱雅宁;于光;谢雪;宋爽;;氨氮在弱透水层中的渗透迁移规律研究[J];水文;2011年03期
13 李志杰;;沧州市水资源分析及对策[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3期
14 赵铭;;浅谈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州煤炭;2011年09期
15 曹小虎;;涑水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成因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8期
16 苏小四;王小元;万玉玉;曹阳;;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湖水转化关系研究[J];人民黄河;2011年07期
17 张晶;;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18 杨惠;袁淑芳;;沧州市地面沉降的危害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2期
19 张秝湲;陈锁忠;都娥娥;;基于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法的地下水补径排研究——以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0 陈苑;;雷州半岛地下水监测站网优化调整的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学功;;沧州市封停深层地下水井效果及水位回升机制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秀艳;粱建军;王成敏;韩双平;藏逸中;;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环境效应[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菲;朱兆洲;李军;李勇;张志罡;;天津滨海地区深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钱云平;秦大军;庞忠和;王玲;;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深层地下水来源的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志刚;;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若干问题的探讨[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秀艳;孙琳;;华北地区砂性土的卸荷回弹试验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瑞成;;河北省由于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闫海然;王宁;冯云强;李占华;;德城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经验与探讨[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马金珠;;从民勤盆地地下水的惰性气体中提取晚更新世以来古气温变化信息[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魏秀琴;杨新梅;;河南省地下水质量状况及评价[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和荣;皖北矿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判别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2 王家兵;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周宏春;干旱区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地下水系统和悬河补给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4 杨丽芝;德州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演变机制与可调控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5 高业新;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大规模开采条件下不同层位含水组地下水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6 高淑琴;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7 蔡文晓;德州市深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董维红;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在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9 孙晓明;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Hamadoun Bokar;利用GIS制图方法对长春市地下水污染环境和易损性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屹;地面水—潜水—深层水(SPD)人工补给系统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2 冯娟;德州市深层地下水动态变化与模拟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宋海波;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4 徐大鹏;河北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开发的环境效应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年
5 张良;开封市城区地热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柴成繁;天津市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氟吸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张改云;沧州市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利用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周晓妮;华北平原东部典型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利用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9 史超;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浅层地下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殷玉忠;淮北、宿州两市地下水限采规划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梅王旭雁;盐城深层地下水应“优水优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赵永平;我国总用水量年均增长不到1%[N];人民日报;2008年
3 王小伟周强;焦作中深层地下水可采6400万立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记者 孙宇浩;我国地下水水质南优北劣[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师建军刘晓海;郑州市多措并举保护深层地下水[N];人民政协报;2007年
6 记者 于亚男通讯员 王小伟 周强;焦作市完成中深层地下水资源调查[N];河南日报;2008年
7 葛洪军;行蓄洪区庄台应开采中深层地下水[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韩文广记者 闫锐;我省深层地下水呈下降趋势[N];河北日报;2008年
9 赵凡;中国地下水问题主要在北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0 柴兰青、张仁宏、陈凤来;桃城区农业年节水3500万立方米[N];河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