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研究

雷建和  
【摘要】:随着体育科研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人体建模与仿真,进行运动技术诊断,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进行运动员的人体运动仿真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工作。传统的运动员建模方法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通过简化人体结构,列写运动方程,设定初始条件,对方程求解最终得出仿真结果。这种方法由于采用了简化模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大的计算误差,而且模型修正困难,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当前人体运动建模与仿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的新思路。本文从运动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入手,重点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地面反力信息、人体表面肌电(sEMG)信息以及运动图像解析的有关参数借助多种数学工具,进行了运动信息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的深入研究,以抓举专项运动为例,采用多源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了抓举运动过程的自动分解与识别,并基于逆动力学,建立了抓举运动模型,最后在分析了当前人体建模中的关节力矩估计存在的问题后,尝试了关节力矩多源信息融合估计的新方法,以期提高人体建模和仿真的精度,并为运动训练指导系统的构建打下基础。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的新思路,并在实验室原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体运动过程多源信息获取的硬件平台。已纳入平台检测的信息有运动员人体运动学、动力学、运动图像、肌电信息以及人体惯性参数等。由于该平台是基于局域网和CAN总线的分布式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借助多种现代信号分析和处理方法,对人体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肌电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和运动模式分类的详细研究,并对几种神经网络的分类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引入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提高了传统Fuzzy ART网络实现肌电信号分类时的学习效率,并在肌电—力(力矩)的对应关系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在实验平台上设计了多种人体动作,以便对运动过程中的地面反力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成立暨第三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8期
2 ;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成立暨第三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08期
3 王超;周启海;李燕;;多值直觉模糊集信息融合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年08期
4 税冬东;;浅谈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J];农家科技;2011年03期
5 ;基于故障录波与保护信息融合的智能变电站事故分析系统[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年06期
6 龙慧;;目标跟踪中多传感器状态估计综述[J];中国雷达;2011年02期
7 王爽;;测力台在体育测试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4期
8 孙艳丰;张扬;唐恒亮;;基于二维、三维信息融合的人脸识别[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刘富强;张领军;贺珍;;雷达/红外复合制导模拟方法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11年03期
10 刘云翔;陈艳;袁鑫鑫;;基于粗集的信息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年09期
11 刘云翔;陈艳;袁鑫鑫;;C~3I信息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07期
12 段培永;窦甜华;杨修文;郭东东;邹苒;;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低压故障电弧检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3 宁向延;景昊;;二次判决的融合系统在说话人识别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4期
14 黄懿;李小昱;王为;周炜;周竹;;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猪肉新鲜度检测方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5 李彬彬;冯新喜;王朝英;雷雨;;异类传感器三维空间数据关联算法研究[J];宇航学报;2011年07期
16 易波;文天柱;张原;;生理学信息在基因标签提取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11年07期
17 梁红玉;陈宏滨;赵峰;;认知无线电协作频谱感知技术综述[J];广西通信技术;2011年02期
18 涂继亮;潘洪亮;董德存;罗艳芬;;融合粗糙集和证据理论的车地无线通信设备故障诊断[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9 詹彤;蔡智圣;张进;杨勇;;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危险驾驶行为检测系统[J];汽车零部件;2011年07期
20 杨家桂;;基于图像的火灾火焰探测技术研究与发展[J];大众科技;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杨世美;;对普通高等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力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的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卢德明;;我们从事运动生物力学教学的点滴体会[A];第二届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C];1981年
3 ;前言[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第二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1981年) 七 教学内容[A];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文摘集(1980-1984年)[C];1986年
5 黄勇;忻鼎亮;龚铭新;王乐军;耿卫平;;对第23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收录论文述评[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6 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和演变[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翠;宋祺鹏;贾刚;毛德伟;;十一运周期山东省重点运动队运动生物力学技术分析与诊断的应用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林艳;;浅析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现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王海涛;刘建国;赵焕彬;;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新思路——以科研带动教学 以教学促进科研[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郑义;;探析建构主义理论在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锋;基于磨粒分析和信息融合的发动机磨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2 朱大奇;航空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3 吴世雄;逆向工程中多传感器集成的智能化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袁成清;磨损过程中的磨粒表面和磨损表面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承;基于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李立京;电梯综合测试系统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7 张小俊;基于嗅觉信息的机器人味源定位策略及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8 吴文杰;基于信息融合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雷建和;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孔庆杰;信息融合理论及其在交通监控信息处理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西雅;基于信息融合的汽车防追尾避撞目标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郝彦彬;基于agent的信息融合与信息过滤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许丽佳;组合导航系统中的信息融合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4 孔李军;基于信息融合的粮情测控系统智能决策技术应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夏向阳;电力变压器故障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D];中南大学;2004年
6 王华朋;基于目标状态估计的信息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高亚格;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态势估计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琳;机械故障诊断中神经网络与D-S推理的信息融合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9 吴太旗;组合导航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研究及仿真[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10 魏友华;信息融合在复杂油气储层物性参数研究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新红 田朝晖 段勇;信息融合:现代战争的重要支撑[N];解放军报;2005年
2 石岩;将力学与体育完美结合[N];科技日报;2006年
3 高博;运动员背后的“技术员”[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许同和 徐德池;C4系统简介[N];解放军报;2005年
5 张军;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运动目标多模多尺度自适应估计与辨识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6 翁佳焰;手机电视标准即将落地加速信息融合进程[N];通信信息报;2007年
7 李宽宽 苏小和;陈国青看企业信息化[N];经理日报;2006年
8 黄盈盈;走出困境 向高尖端领域发展[N];福建科技报;2008年
9 段培超;管好系统的“线”[N];计算机世界;2006年
10 邹芳根、记者 赵波;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科研效能[N];解放军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