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基性岩Pb-Sr-Nd同位素特征:下地壳对其地幔源区的贡献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东部各构造单元,包括华北的鲁西地区、大别造山带和扬子东北缘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白垩世基性岩以及华北东南缘的胶州大西庄晚白垩世玄武岩中的辉石巨晶的年代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反演白垩世中国东部各构造单元的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作为讨论壳幔相互作用的基础,本论文根据文献资料对华北克拉通、扬子地块和大别造山带的上、下地壳的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制约。以迁西群麻粒岩相变质岩作为华北下地壳的代表,以泰山群花岗质片麻岩作为华北中、上地壳的代表,以华北古生代金伯利岩包体代表减薄发生前的古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以崆岭群花岗质片麻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代表扬子下地壳的Sr-Nd同位素变化范围,以扬子东段中生代铜陵地区花岗岩的Pb同位素组成近似为扬子下地壳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以董岭群斜长角闪片岩和皖南浅变质岩及沉积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代表扬子中、上地壳的Sr-Nd同位素范围,以安徽沿江沉积岩和板溪群千枚岩Pb同位素组成代表扬子中、上地壳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以北大别片麻岩代表大别下地壳,以南大别片麻岩代表大别上地壳。
华北鲁西地区的济南和邹平样品包括辉长岩和辉长辉绿岩,其中邹平辉长辉绿岩中的锆石给出128.2±2.0 Ma的SHRIMP U-Pb年龄,代表岩体的形成时代。济南和邹平两岩体的辉长岩均属于拉斑系列,微量元素表现出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和Pb、Sr正异常而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均表现出轻稀土(LREE)富集和不同程度的Eu正异常。元素、同位素判别和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初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显著混染,其同位素组成能够用来示踪地幔源区的性质。济南和邹平辉长岩的初始同位素组成为~(87)Sr/~(86)Sr(t)=0.7041~0.7055,ε_(Nd)(t)=-6~-18.7,~(206)Pb/~(204)Pb(t)=16.55~17.00,~(207)Pb/~(204)Pb(t)=15.22~15.35,~(208)Pb/~(204)Pb(t)=36.29~36.95,表明其地幔源区具有同位素富集特征。虽然类似于EMⅠ的特征,但与典型的由大洋玄武岩定义的EMⅠ地幔端元相比,Nd和Pb同位素比值较低,反映了显著的地壳物质贡献。华北古生代金伯利岩包体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北古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EMⅡ型的富集地幔特征,太古代迁西群变质杂岩是华北克拉通代表性的古老下地壳物质,济南和邹平辉长岩的源区物质可能由古老岩石圈地幔和华北下地壳混合而成的。
庐枞火山岩出露于扬子地块东北缘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钾玄质岩石系列。本论文所研究的双庙旋回玄武岩和浮山旋回粗面岩均表现出富碱富钾、富Al_2O_3,高Fe_2O_3,低MgO、TiO_2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特征,稀土元素表现出LREE富集和没有Eu负异常等特征。双庙组火山岩的锆石给出129.5±2.3 Ma的SHRIMPU-Pb年龄,代表其形成时代。根据元素、同位素判别和锆石年代学的研究结果,其初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也没有受到地壳物质显著混染。庐枞双庙旋回玄武岩和浮山旋回粗面岩的初始同位素组成为~(87)Sr/~(86)Sr(t)=0.7057~0.7065,ε_(Nd)(t)=-3.9~-6.2,~(206)Pb/~(204)Pb(t)=17.88~18.08,~(207)Pb/~(204)Pb(t)=15.50~15.55,~(208)Pb/~(204)Pb(t)=37.93~38.18,介于DMM和EMⅡ型端元之间。Sr-Nd和Pb同位素特征均显示扬子下地壳对庐枞火山岩的地幔源区有一定的贡献。
大别造山带中北大别基性岩以椒子岩和沙村岩体为代表,岩性包括辉长岩和辉石岩,大部分属于拉斑系列,少数落在碱性系列范围。具有Nb、Zr、Ti亏损、Rb,Ba,Pb富集和LREE富集、轻微的Eu负异常等特征。北大别基性岩的初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也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显著混染,其初始同位素组成为~(87)Sr/~(86)Sr(t)=0.7067~0.7085,ε_(Nd)(t)=-6.5~-19.1,~(206)Pb/~(204)Pb(t)=16.37~17.40,~(207)Pb/~(204)Pb(t)=15.31~15.45,~(208)Pb/~(204)Pb(t)=37.11~37.98。与华北克拉通基性岩(以济南和邹平辉长岩为代表)相比,有较高的~(87)Sr/~(86)Sr(t)而较低的ε_(Nd)(t),较高的~(207)Pb/~(204)Pb和~(208)Pb/~(204)Pb而基本一致的~(206)Pb/~(204)Pb,反映其源区较华北基性岩的源区有较高的μ值和Th/U比值。这些北大别基性岩的Pb同位素表现出类似于EMⅠ的特征,而Sr-Nd同位素特征介于EMⅠ和EMⅡ之间。在Sr_Nd和Pb-Pb同位素图解中,北大别基性岩源区与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的区域重合,并且两者都落在北大别片麻岩的范围内,暗示了以北大别片麻岩为代表的大别下地壳对北大别基性岩的源区有显著贡献。
华北克拉通、大别造山带和扬子东北缘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幔的同位素特征均暗示地幔源区中有对应的下地壳物质的贡献。不同下地壳物质的加入,是导致不同地质单元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排除了岩石形成过程中地壳混染的可能性后,壳幔物质的源区混合是最主要的过程。本论文倾向认为岩石圈拆沉是下地壳参与基性岩地幔源区的可能的动力学模式,但由于不能为下地壳参与源区的机制提供直接的制约,所以地幔交代作用也不能排除。
根据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胶州大西庄玄武岩(73 Ma)中的辉石巨晶可能包括两类:单斜辉石巨晶和斜方辉石巨晶。虽然它们的化学组成差别很大,但同位素组成没有差别。辉石巨晶与寄主玄武岩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t)和ε_(Nd)(t)分别为0.7033~0.7041、+4.5~+6.5和0.7035~0.7038、+7.1~+7.6,暗示辉石巨晶和寄主岩具有相同的地幔源区,即辉石巨晶是玄武岩浆在高压下结晶的产物。亏损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在白垩世末期(~73 Ma),胶东地区的岩石圈地幔已经由富集转变为亏损,表现出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幔的同位素特征,即表明当时岩石圈减薄(或置换)已经完成。
|
|
|
|
1 |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张瑾;;太行山地区中、新生代玄武质岩浆的源区特征与时空演化[J];岩石学报;2006年06期 |
2 |
谢智;郑永飞;闫峻;钱卉;;大别山沙村中生代A型花岗岩和基性岩的源区演化关系[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
3 |
翟明国;;华北麻粒岩相岩石的主要特征及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岩石学报;1991年04期 |
4 |
张宏福;;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能够被破坏之关键[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5 |
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J];地质论评;2002年01期 |
6 |
王勇生;江来利;朱光;宋传中;;大别造山带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来自石英C轴组构的证据[J];岩石学报;2009年01期 |
7 |
吴福元,杨进辉,柳小明,李铁胜,谢烈文,杨岳衡;冀东3.8Ga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与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时代[J];科学通报;2005年18期 |
8 |
闫峻;安亚军;陈江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基性岩的同位素特征:源区性质及深部过程[J];地质论评;2011年04期 |
9 |
张本仁,张宏飞,高山;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
10 |
丘志力;吴福元;于庆媛;谢烈文;杨树锋;;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锆石巨晶的Hf同位素组成[J];科学通报;2005年21期 |
11 |
徐义刚;;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差异性有关[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翟明国;彭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事件[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
13 |
肖燕;张宏福;范蔚茗;;华北晚中生代和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巨晶来源及其对寄主岩岩浆过程的制约:以莒南和鹤壁为例[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
14 |
翟明国;樊祺诚;张宏福;隋建立;;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下地壳过程:岩浆底侵、置换与拆沉作用[J];岩石学报;2005年06期 |
15 |
杨进辉;吴福元;;华北东部三叠纪岩浆作用与克拉通破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7期 |
16 |
谢成龙;朱光;牛漫兰;柳小明;;郯庐断裂带巢湖—庐江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圈减薄过程[J];岩石学报;2008年08期 |
17 |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前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J];岩石学报;2008年10期 |
18 |
滕吉文,胡家富,张中杰,王光杰;大别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J];地震研究;2000年03期 |
19 |
金成伟,郑祥身;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和正片麻岩的Rb/Sr分区[J];岩石学报;2000年03期 |
20 |
孟繁聪;薛怀民;李天福;杨怀仁;刘福来;;苏鲁造山带晚中生代地幔的富集特征——来自辉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J];岩石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