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烯烃/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丁鹏  
【摘要】: 本论文探讨了聚合物/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形貌结构、热稳定性、紫外光交联特性、光氧化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原位悬浮聚合、原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以及熔融插层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LDH、高密度聚乙烯(HDPE)/LDH和聚丙烯(PP)/LDH层离纳米复合材料以及PP/LDH阻燃纳米复合材料。 1.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和原位悬浮聚合法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和插层剂作用下制备了PS/LDH纳米复合材料。XRD和TEM测试表明,表面活性剂和插层剂的类型和用量对LDH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在使用月桂酰基谷氨酸钠(LG)作为表面活性剂和长链正十六烷作为插层剂时,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可以在LDH含量不高于20wt%时获得完全层离的PS/LDH纳米复合材料;而采用原位悬浮聚合法则可以在LDH含量不高于10wt%时获得完全层离的结构。适量正十六烷插层剂的用量有利于LDH的层离,而较高的用量则不会有更大的作用。TGA测试表明,只有适量添加LDH时才能有效的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以50wt%失重处作为比较点,LDH含量为5wt%的E-LG-H1-5样品热降解温度可以比纯PS提高28℃。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是由于LDH片层在聚合物热降解过程中促进聚合物的成炭和阻隔热量及质量的传递所致。 2.通过设计合成试剂4-二硫代苯甲酸-4-氰基戊酸钠(SBC),并将其应用于原位RAFT聚合,成功制备了插层或层离型PS/LDH纳米复合材料。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当LDH含量低于5wt%H寸,PS/LDH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完全层离的结构;当LDH含量高于10wt%时,LDH以插层形式存在于纳米复合材料。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LDH片层的引入既没有限制链自由基的扩散,也没有改变RAFT聚合的机理。LDH片层在聚合过程中由于聚合物刷的增长而被逐渐撑开直至剥离。TGA测试表明,LDH的添加提高了PS的热稳定性。SBC的使用使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比通常采用SDS改性制备的样品具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以50wt%失重为比较点时,其热降解温度比相同LDH含量的PS/LDH-SDS样品高2-27℃。 3.采用熔融插层法通过控制有机改性LDH的含量制备了完全层离的HDPE/LDH纳米复合材料。热分析数据表明,HDPE/LDH纳米复合材料比纯HDPE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以50wt%失重为比较点时,LDH含量为5wt%的HDPE/LDH样品比纯HDPE的热降解温度高40℃。HDPE分子链的紫外光交联可以破坏LDH完全层离的结构,使得部分LDH片层团聚,从而降低了HDPE/LDH样品的热稳定性。随着LDH含量的增加,HDPE/LDH的凝胶含量降低,说明LDH片层能够吸收紫外光能量,从而使HDPE的光交联效率下降。 4.采用熔融插层的方法制备了PP/LDH纳米复合材料。XRD和TEM测试表明PP/LDH样品具有完全层离的结构,LDH片层均匀地分散在PP基体中。TGA测试表明,LDH片层的引入可以提高PP基体的热稳定性同时减缓PP的降解速率。以50wt%失重为比较点时,PP和PP/LDH样品的降解温度分别为335和365℃,后者比前者高31℃。层离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可归因于LDH片层在PP基体中的纳米水平分散和降解过程中成炭作用的增强。同时,与MMT相比,LDH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增强PP基体的热稳定性,尤其是在较高温度范围内。DMA测试表明,无机片层提高了P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XPS和FTIR测试表明LDH片层的引入并未改变PP的紫外光氧化机理,但是大大减缓了PP基体的紫外老化速度,提高了其耐紫外老化性能。 5.采用熔融插层方法将LDH片层与磷氮类阻燃体系(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复合,制备了完全层离的PP/LDH阻燃纳米复合材料。LOI和UL-94测试表明,适当含量的LDH与APP/PER体系有很好的协同阻燃效果。在含有20wt%APP的PP/APP体系中引入5wt%的LDH可使其LOI值从30提高到35,并通过V-0级测试。TGA测试表明,同时添加LDH和APP/PER阻燃剂的样品比只添加LDH的样品具有更好的成炭作用,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了PP基体的热稳定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军,李毕忠;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10期
2 张恒;张力;;纳米复合材料实用化技术前景[J];材料导报;2001年08期
3 戈明亮;插层法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原理[J];塑料科技;2003年03期
4 黄年华;李治华;王维;刘肖;;PVC/LD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形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3期
5 周维;;功能性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J];贵州化工;2011年04期
6 张泽江,梅秀娟,徐成华,冯良荣,邱发礼;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J];高分子学报;2005年04期
7 魏风艳,巩强,严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8 王琼燕;张庆华;詹晓力;陈丰秋;;SiO_2/聚合物纳米复合乳液的合成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9 刘波,曾幸荣;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阻燃性能[J];塑料科技;2005年04期
10 王孝军;李伟;杨杰;唐清华;;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7年01期
11 舒中俊,刘晓辉,漆宗能;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J];中国塑料;2000年03期
12 王春艳;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1年05期
13 孙亚光,余丽秀;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研究现状及应用[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2年10期
14 戈明亮,阚长华,徐卫兵;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制备方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15 ;纳米复合物阻燃剂[J];阻燃材料与技术;2004年06期
16 丁鹏;瞿保钧;;层离高密度聚乙烯/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7 李笃信,黄伯云;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2年05期
18 钱家盛,何平笙;功能性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J];功能材料;2003年04期
19 肖鹏,刘平桂,龚克成;嵌入法制备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1999年05期
20 李秀娟;张波;石能富;葛忠华;;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妍;施文芳;;基于活性基团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聚合物/LDH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朱泉峣 ;陈文 ;徐庆 ;麦立强;;聚吡咯衍生物-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3 赵丽萍;郭正虹;曹贞虎;方征平;;HDPE/C60纳米复合材料热性能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康宏亮;舒氧;刘瑞刚;黄勇;;海藻酸钠/LDH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文龙;吴月;王暄;赵洪;吉超;;制备MgO/LDPE纳米复合材料共混方式与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任杰;;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龚克成;;“绿色”纳米复合使聚合物产业前景更辉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都佩华;林鹏飞;张运湘;陈韶辉;朱肖楠;宋义虎;郑强;;相形貌对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碳酸钙纳米复合材料形变机理的影响[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9 张文龙;杜阳;王暄;杨佳明;赵洪;穆娟;;溶-熔共混法制备LDPE/SiO_x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古菊;周扬波;杜杨;贾德民;罗远芳;;NR/改性CaC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态与力学性能[A];第二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鹏;聚烯烃/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杜隆超;聚合物/水滑石类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邱龙臻;聚合物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镁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孔庆红;聚合物/铁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马旭初;高分子辅助生长氧属化合物及聚电解质/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左胜武;聚乙烯基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导电行为及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超;超声辐照原位乳液聚合制备P(BA-MMA-AA)/TiO_2和PS/Na~+-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鑫;层状镁铝氢氧化物的设计合成与阻燃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明;双螺杆反应挤出纺丝级PA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10 刘梅;金属(金属氧化物)/氧化铝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绍明;聚合物乳液/MMT共混物涂层:结构的形成与涂层性能[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建华;聚酰胺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湖南大学;2004年
3 向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无卤阻燃体系及其协效作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慧;ZnO/Ag纳米复合材料的金属、非金属掺杂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璞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低能耗热流控制模块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涛海;钛酸盐系列层状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质[D];华侨大学;2004年
7 李永波;铁氧体/聚吡咯和镍/硫化锌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伟;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9 郭述忠;新型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何浩礼;聚酰胺6及聚酰胺6/SiO_2纳米复合材料流变力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2 毕文;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需长期培养[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斯人;新型纳米阻燃材料领先国际[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5 刘霞;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提升电池性能[N];科技日报;2011年
6 蔡忠仁;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效果好[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8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9 王林;备受关注的纳米复合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10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