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汉代髹漆工艺研究

金普军  
【摘要】: 中国漆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并且延续至今。这种继承性不是照搬上代的传统技艺,而是一种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毫无疑问,科技手段日益成为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它在研究古代漆器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揭示出漆器制作工艺的“潜信息”,也有利于对漆器纹饰、造型、髹漆材料、髹漆业制度、漆器传播、漆器加工工艺和漆器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汉代漆器制作水平十分高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纹饰精美的漆器,在我国漆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漆膜是古代漆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古代髹漆业核心工序之一,也是现代测试技术最为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尝试利用各种现代测试技术去研究漆器残片,如显微镜、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实验结果在微观层次上总结了汉代主要类型漆器的制作工艺步骤,亦揭示出许多迄今未见报道的漆器制作工艺,为了解我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首先,在研究古代漆器样品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木胎类漆器的主要髹漆工艺工序,并且讨论了各个步骤中的技术要领。 第一、髹制漆灰层,漆灰层是汉代漆器制作时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是髹漆的第一步,关系到漆器制作的成败;工匠在髹制漆灰层时,采用大漆反复涂刷的工艺,目的在于美观和平整漆灰层,为接着地工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髹制底漆层,底漆层是非常关键的中间层,保证着漆器的品质;当时的漆工采用了打磨和抛光工艺来处理底漆层,从而制作出直到现在还依然光亮鲜艳的漆器。 第三、绘制纹饰层,主要利用朱砂(HgS)调制出的红色漆液绘制各种纹饰,也有采用大漆混合铜蓝(CuS)制作的漆液绘制暗黑色纹饰。 其次,探讨了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包括:第一步,制作内模,其外形很可能同器物相似;第二步,制作麻胎,利用漆灰液体把多层麻布(其他织物)粘贴在内模之上形成胎体;第三步,髹制漆灰层,将干燥定型后的胎体从内模上剥离,于其内外髹制一层漆灰;第四步,髹饰漆膜,在漆灰层上髹制漆层,并且采用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干燥的漆膜表面;第五步,利用CuS和HgS等呈色物质调制色漆,在底漆层上绘制彩绘纹饰。 样品填料颗粒的物相鉴定表明各地漆膜中的红色颜料基本上都为朱砂(HgS)。另外,拉曼分析和荧光分析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颜料——铜蓝(CuS),把我国使用这种颜料的历史至迟推前到西汉代时期。 放王岗漆膜的显微观察和其灰化产物的XRD分析结果,都说明漆膜中存在着大量的石英颗粒。特别地,这些石英颗粒在镜检时,显示了较好的磨圆度和均一度,是经过人为研磨和筛选处理的结果。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工匠曾有意识在漆液中添加石英砂,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提高漆膜的质量。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现代测试分析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汉代漆器漆膜残片,揭示出了这些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并把它们与文献记载相对比,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漆艺特点。而且,对漆膜及其附属物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髹漆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能够为现代髹漆业、漆器复制、鉴定和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李晓远;伍显军;温巧燕;谢忠簿;沈新宇;童华;;六件宋代温州漆器成分结构及工艺剖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年04期
2 金普军;谢元安;李乃胜;;盱眙东阳汉墓两件木胎漆器髹漆工艺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03期
3 冈田文男;王元林;;中国古代漆器材质与技法的显微镜观察[J];海岱考古;2013年00期
4 ;《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J];中国生漆;2010年01期
5 胡海;余宙;;浅谈中国古代漆艺的发展渊源与继承[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6 魏彦飞;;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漆膜研究中应用现状[J];江汉考古;2014年S1期
7 孙红燕;江勤;佘玲珠;;湖南长沙风篷岭汉墓漆器漆膜测试分析与髹漆工艺研究[J];江汉考古;2014年S1期
8 郭立新;中国古代髹漆工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9 ;《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J];中国生漆;2010年02期
10 付迎春;魏书亚;杨军;管理;;应用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古代漆器漆膜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年04期
11 聂菲;;“■”~([1])字铭文研究述略——马王堆汉墓漆器研究综述之一[J];中国生漆;2011年03期
12 刘小路;;成都传统漆器的审美解读[J];中国美术馆;2012年03期
13 尤景林;;中国漆器的演变及时代特色[J];南方文坛;2011年04期
14 金普军;胡雅丽;谷旭亮;吉学高;;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J];江汉考古;2012年04期
15 潘天波;;汉代中央漆器生产独厚巴蜀之分析——兼及汉代蜀漆市场的开放性[J];中国生漆;2017年04期
16 何秋菊;;科技分析在古代漆器制作工艺研究中的应用[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2年00期
17 高志强;贝玉芳;;论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漆器艺术的特征[J];装饰;2014年08期
18 徐琳;我国的漆工艺略述[J];丝绸之路;2003年S1期
19 张飞龙;吴昊;;先秦漆器的重要考古发现 Ⅰ夏商至西周时期[J];中国生漆;201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宪;;伪满洲国漆器纵览[A];格物集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14-2015)[C];2016年
2 郑力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的制作工艺及复制[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3 ;关于宋代漆器圈叠胎骨制作的探索——发言提纲[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4 陈振声;张克学;;修复古代漆器的点滴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5 楼朋林;;琉璃河出土的漆器与复原[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6 程辉;;成都食盒漆器的审美意蕴[A];工业设计研究辑刊(第二辑)[C];2014年
7 李文英;;对九件汉代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实验报告——“硅胶静态吸附漆器脱水法”简介[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8 聂菲;;从湖南西汉高级贵族墓出土漆器审度汉初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变异[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石宪;;烙上侵略印记的日本漆器[A];中国博物馆通讯(2015年03月总第331期)[C];2015年
10 王子尧;靳神庆;张杨;刘柳;;邗江西湖胡场20号西汉墓出土木漆器腐蚀状况分析与保护前处理[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刘小路;成都漆器艺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何颖;云南漆艺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许晓燕;以史为镜 知古鉴今[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琥;漆艺术的传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何振纪;《髹饰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晨;汉代漆器装饰纹样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
2 王丽;明清漆器艺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陈仲梅;楚汉漆器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军南;传承与再造-“文创”视野下的漆器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5 王雪;汉代漆器装饰元素及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6 图平;基于楚式漆器制作技艺的礼品创新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6年
7 王鹏飞;传统盛器类漆器装饰语言探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钱励娟;关于平遥漆器纹样传承与创新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9 林淑萍;漆器行业发展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徐文君;楚漆器纹样推广的交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亚慧;盛骁涛:千年漆器,以我手雕我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2 容波 和玲 任萌 郝锌颖;盖蒂保护研究所亚洲古漆器鉴定研讨班见闻[N];中国文物报;2019年
3 樊仁秀;中国传统漆器千年演变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4 冯荣光;成都漆艺:坚牢于质 光彩于文[N];四川经济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孟蔚红;尹利萍:成都漆艺传承录[N];成都日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王嘉;非遗传承人尹利萍:越来越有奔头了[N];成都日报;2018年
7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作家 祝勇;漆器之美[N];新华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生 肖婷婷;漆器43年:我还没把这本书读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9 本报记者 程卓;把匠心融入漆器[N];重庆政协报;2018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豪悦;消费者感到中式漆器很单一[N];消费日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