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颗粒的振荡、晶格波和稳态尘埃空洞
【摘要】:
尘埃等离子体又称“复杂等离子体”,通常等离子体是由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组成,而尘埃等离子体除了上述的气体成分之外,还包含固体微粒。尘埃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星际空间、行星环、慧尾、电离层以及地球上各种气体放电实验中,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系统开放性、充电的变化、自组织及形成有序结构等,尘埃等离子体已经成为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领域。
当等离子体中产生或投入大量尘埃颗粒时,由于电子的迁移速率远大于离子,到达尘埃表面的电子电流远大于离子电流,使得尘埃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等离子体中电子成分迅速减小,负离子的作用会凸现出来。负离子会影响尘埃颗粒的充电,从而影响尘埃颗粒表面的电势,而尘埃颗粒带电是尘埃等离子体与其它多离子成分等离子体的重要区别,因此研究负离子对尘埃等离子体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尘埃等离子体的性质有重要作用。
尘埃等离子体中含有负离子称为电负性尘埃等离子体。本论文主要研究电负性尘埃等离子体中负离子含量对尘埃颗粒的振荡、尘埃晶格波和稳态尘埃空洞的影响。另外我们也研究了外加非均匀磁场对尘埃颗粒的振荡、晶格波的影响,这可能为尘埃等离子体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在第一章中,简要介绍尘埃等离子体的存在、特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在研究进展中主要介绍了与本文研究方向一致的尘埃晶格波和尘埃空洞的研究情况。
在第二章中,建立含负离子的一维射频碰撞鞘模型,研究鞘层的性质,自恰地解出鞘层电压和厚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鞘层中电场电势的分布以及鞘层中各种粒子的密度及速度分布,研究了碰撞强度和负离子含量对鞘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碰撞强度增大和负离子含量增加均会使鞘层极板电压增大,而使鞘层厚度减小,同时会使正离子的数密度增加而速率降低,并对结果作出了解释。
在第三章中,在上一章鞘层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单个尘埃颗粒在含负离子的一维射频碰撞鞘中的运动,包括尘埃颗粒的充电、受力以及在鞘层中的振荡行为,尤其研究了各种作用力、负离子含量以及外加磁场对振荡行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粒子对振荡起阻尼作用,磁场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取决于具体的磁场构形和尘埃的平衡位置,负离子会降低尘埃颗粒的振荡频率,而振荡频率取决于颗粒的受力行为,因此负离子降低尘埃颗粒的振荡频率是源于负离子对于各种作用力的影响。
在第四章中采用固体物理中研究晶格波的方法,对尘埃晶格波进行研究,包括一维链状晶格中传播的纵波、横波以及二维六角晶格中传播的横波。数值结果验证了近邻近似的正确性,也就是研究尘埃颗粒的相互作用时,只需考虑相邻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电相互作用势模型,即屏蔽库仑势、Tsytovich及Wang模型对尘埃晶格波的色散关系进行比较。同时也研究尘埃间距、磁场强度和负离子含量对尘埃晶格波色散关系的影响。对于横波来说,加入吸引势会增加波的稳定性,而增大尘埃间距和增加负离子含量同样也会增加波的稳定性。但是对于纵波来说,以上的结果与横波是相反的。
在第五章中对尘埃空洞的稳态结构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电负性的一维稳态空洞的流体模型,负离子的存在会改变空洞内外区的Poisson方程以及空洞边界的充电方程的形式。数值研究了电离率和负离子含量对稳态空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离率的增加和负离子含量的增加均能使空洞边界减小,空洞内部的电场强度增加,马赫数增加。
|
|
|
|
1 |
吴静;张鹏云;王德真;;尘埃颗粒与等离子体鞘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8年01期 |
2 |
赵晓云;段萍;屈奎;;多成分电负性碰撞等离子体的鞘层玻姆判据[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1年02期 |
3 |
宋远红,宫野,王德真;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鞘层随时空演化的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1995年04期 |
4 |
王德真,马腾才,宫野;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球形靶的蒙特-卡罗模拟[J];物理学报;1995年06期 |
5 |
尹世明,吴一平,程宇航,乔学亮;射频等离子体放电动态过程的流体动力学模拟[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
6 |
金维睦;He-Ne管正柱区鞘层及电子温度的计算[J];中国激光;1985年08期 |
7 |
叶世勇,邓凡政;计算分子电负性的新方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8 |
黄建军,吕宽洲,刘正之;射频激励铜离子激光器的功率消耗[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
9 |
孙凤琴;朱瑞娉;姜国玉;;计算单键离子性百分率的经验公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0 |
钱丹娜;李雪春;王友年;;平板直流负偏压碰撞鞘层Child-Langmuir定律的拟合公式[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6年01期 |
11 |
冯长君,堵锡华,沈莹;金属离子电负性与离子水合热及氢氧化物溶解度之间的数学关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2 |
杨锋,周光明,罗明道,颜肖慈,屈松生;拓扑指数和拓扑电负性标度及其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3 |
喻典,陈志达;电负性与原子价层轨道能 Ⅱ.中性基团电负性的计算[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4 |
鄢小红;中性原子电负性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5 |
付继军,简虹,邱开雄,喻芳,黄大荣;电负性和双原子键能的一种简单算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3期 |
16 |
赵增超;董丽芳;刘微粒;;水蒸气对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17 |
罗棨光,王荣耀;元素超导电性的新判据[J];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
18 |
于炯,宫野,王德真;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鞘层时空演化的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5年04期 |
19 |
鄢小红;高温氧化物超导性与电负性的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20 |
刘成森,王德真;空心圆管端点附近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过程中鞘层的时空演化[J];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