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薄膜表面制造中的偏压效应研究
【摘要】:
在等离子体工艺过程中,离子轰击效应是促进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关键机制,是决定材料性能和结构的重要因素。偏压辅助等离子体技术将等离子体化学活性与离子轰击效应相结合,形成了其他方法不可替代、有鲜明特色的技术优势,在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偏压的应用同时对体等离子体状态产生影响,形成一个多参数相互耦合的复杂等离子体系统,其中还存在着未知的或尚未充分理解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论文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重点研究多种配置偏压辅助等离子体技术中偏压效应的物理机制,并探索其在新型功能薄膜特征表面制造中应用的新工艺和相关的等离子体气相机理。
针对多种单原子和双原子分子气体,研究了基底直流、射频偏压与电子回旋共振(ECR)体等离子体之间的耦合效应及放电特性。研究表明,基底直流偏压使氢等离子体密度大大提高,对中性原子密度则基本无影响。基底射频偏压与体等离子体之间呈现出复杂的耦合效应。在基底射频偏压与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偏压频率起着重要作用。高频偏压(13.56MHz)可产生独立的射频放电,与ECR等离子体耦合成ECR/RF双频放电等离子体,对体等离子体中电子有明显的加热作用,使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发生展宽,并提高体等离子体密度和中性原子密度;而低频偏压(400kHz)与体等离子体之间基本无耦合。探讨了ECR/RF双模式放电的物理机制,并用粒子-流体混合模型对射频偏压辅助ECR等离子体进行了数值模拟,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基底高频偏压的应用使氢等离子体密度和电子温度有较大增幅,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迅速展宽成双峰结构,氢等离子体与偏压的耦合效应明显强于氩等离子体。在氧等离子体中掺入氪气,会降低体等离子体中的氧原子浓度和电子温度。在氩和氪等单原子气体ECR微波放电中观察到了高、低密度放电模式转换,在氢和氧等双原子分子气体放电中则无此现象。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不同的放电气体特性和放电反应。
此外,研究了偏压技术中基底构型对ECR/RF双频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比起双平板型基底,使用单平板型基底时只存在一条射频电流通路,可大大提高体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增加射频偏压与体等离子体之间的耦合度。
将偏压辅助ECR等离子体用于功能薄膜特征表面制造中,研究了偏压效应对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直流偏压辅助下,氢等离子体使化学气相沉积(CVD)微米晶金刚石膜表面产生纳米锥结构,纳米锥尺寸和形状随基底偏压、微波功率、气压等放电参数变化。在射频偏压辅助下,氧等离子体成功地对金刚石膜进行了刻蚀,刻蚀速率最高可达8μm/h,偏压频率和直流自偏压大小均会影响刻蚀速率和刻蚀表面形貌。在刻蚀中掺入氪使刻蚀变慢,但刻蚀表面较为平坦。相关的探针和发射光谱诊断表明,金刚石刻蚀是各向异性的物理刻蚀与各向同性的化学刻蚀相互作用和竞争的结果,氧原子/氧离子对表面产生化学刻蚀,偏压增强的离子轰击效应促进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基底直流自偏压的提高能增强离子轰击效应和增加氧原子/氧离子密度,因而是决定刻蚀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高频偏压辅助等离子体刻蚀速率比低频偏压快,是由体等离子体中氧原子密度以及入射基底的离子能量分布所决定的。氪的掺入使氧原子密度和等离子体电子温度降低,增加刻蚀过程中各向异性物理刻蚀的比例,导致刻蚀减慢,但抑制了纳米锥的形成,因而可获得更加平坦的刻蚀表面。
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装置上,利用直流自偏压型等离子体制造出多种金刚石特征表面。负偏压辅助直流等离子体的离子轰击效应使金刚石膜表面结构演变的同时还发生金刚石的相变,更高的基底温度导致长达50μm的大尺寸方柱体表面形成。在正偏压辅助直流等离子体的金刚石同质外延生长中得到了平滑、织构等多种特征金刚石生长面,其中,对应于各取向基底晶面的不同生长模式发挥着关键作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环境也对特征表面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
|
|
|
|
1 |
于三,金曾孙,吕宪义,邹广田;金刚石膜的生长特性及界面结构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03期 |
2 |
廖克俊,王万录;直流等离子体CVD法合成的金刚石膜的断裂强度研究[J];物理学报;1994年09期 |
3 |
罗廷礼,何奇宇,王志娜,崔文秀,蔡云虹,刁习刚,刘秀军;用金刚石膜的X射线衍射谱估算其热导率[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4 |
刘敬明,唐伟忠,吕反修;高质量CVD金刚石膜的氧化损伤[J];人工晶体学报;2001年02期 |
5 |
梁继然,常明,潘鹏;热丝CVD法制备金刚石膜[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6 |
张晓平,高志强,孙碧武,谢侃,林彰达;金刚石膜与Si衬底间过渡层的结构稳定性[J];物理学报;1993年02期 |
7 |
陈继锋,侯立,孙京林,刘尔凯,玄真武,戚立昌,浦新,彭汉德;燃烧火焰法沉积金刚石膜的生长特性[J];人工晶体学报;1994年04期 |
8 |
;美科学家研究出用C_(60)生产金刚石膜新技术[J];科技导报;1994年11期 |
9 |
庞国锋,石成儒,韩惠雯;低压等离子体结合热解法制备金刚石膜[J];科技通报;1995年01期 |
10 |
吕反修;CVD金刚石膜研究近期进展与应用[J];物理;1995年10期 |
11 |
曲承林,刘训民,王继扬,马世刚;电子辅助热丝CVD法合成金刚石膜[J];人工晶体学报;1996年01期 |
12 |
赵文轸;金刚石膜的合成与展望[J];安徽科技;1998年05期 |
13 |
王必本,王万录,廖克俊,肖金龙;激光法制备金刚石膜的参数对其质量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2期 |
14 |
李哲奎;金刚石膜的拉曼光谱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5 |
孔春阳,王万录,廖克俊,马勇,王蜀霞,方亮;金刚石膜磁阻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6 |
孔春阳,王万录,廖克俊,马勇,王蜀霞,方亮;p型半导体金刚石膜的磁阻效应[J];物理学报;2001年08期 |
17 |
代明江,宋进兵,周克崧,戴达煌,刘正义,瞿全炎;甲烷浓度对金刚石膜表面形貌及其热导率的影响[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2年01期 |
18 |
张继华,李敬起,孙亦宁,郭晚土,高欣,雷青松,王曦,柳湘怀;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的光学性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9 |
戚学贵,陈则韶,王冠中,廖源;C-H-O和C-H-N体系生长金刚石膜的气相化学模拟[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2期 |
20 |
杨胶溪,李成明,陈广超,吕反修,唐伟忠,宋建华,佟玉梅;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化学气相沉积高质量金刚石膜残余应力分布的拉曼谱分析(英文)[J];人工晶体学报;2004年04期 |
|
|
|
|
|
1 |
王蜀霞;王万录;廖克俊;胡陈果;孔春阳;马勇;;P型半导体金刚石膜性质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2 |
廖克俊;王万录;马勇;吕建伟;;金刚石膜紫外发光性质的研究[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3 |
金曾孙;吕宪义;杨广亮;吴汉华;李哲奎;刘建设;;金刚石膜中氮杂质状态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
4 |
李春燕;金曾孙;吕宪义;;乙醇对金刚石膜生长特性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
5 |
周克崧;代明江;匡同春;王德政;刘正义;;金刚石膜与硬质合金界面行为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
6 |
郭钟宁;王成勇;刘晓宁;匡同春;;特种加工技术在CVD金刚石膜光整加工中的应用[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7 |
陈君;王成勇;郭钟宁;;多脉冲电火花抛光金刚石膜[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8 |
廖克俊;王万录;王蜀霞;许杰;李正;王必本;;纳米金刚石膜场发射性质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9 |
廖克俊;王万录;孔春阳;王蜀霞;胡成果;许杰;;金刚石膜磁阻效应[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10 |
苟立;万静;冉均国;;X射线掩模用金刚石膜的性能[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