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量和矢量介子的相对论束缚态研究
【摘要】:
在量子场论里相对论两体束缚态问题由Bethe-Salpeter(BS)方程来描述,关于Bethe-Salpeter(BS)方程的求解问题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重要困难问题。自从Gell-Mann和Zweig提出夸克假设,大量强子的性质得到了很成功的解释。七十年代,Guth用唯象势研究了相对论形式的等质量夸克-反夸克束缚态,分析了束缚态的对称性并数值求解了它的Bethe-Salpeter(BS)方程。九十年代,Gupta,Mitra,Singh提出夸克-反夸克系统的束缚态应该是矢量-矢量型,并解释了这样做的三个优点。
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唯象的矢量-矢量耦合的强子相互作用势模型(平底势模型)在Bethe-Salpeter(BS)方程的框架下对标量介子和矢量介子的相对论束缚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得的结果与其它理论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然后用修正的平底势模型在彩虹近似下的Schwinger-Dyson(SD)方程与阶梯近似下的Bethe-Salpeter(BS)方程耦合的框架下研究标量介子,得到它的波函数和电磁形状因子的解析表达式。
在第二章中,我们在旋量-旋量Bethe-Salpeter(BS)方程框架下用矢量-矢量型平底势模型来研究标量介子,得到它的波函数和电磁形状因子。首先对BS方程执行WICK转动到欧氏空间,将BS波函数用标量束缚态的M~(i)矩阵进行协变展开,这里导出了H~(ij)矩阵元的解析表达式;再用Gegenbauber函数将协变波函数展开就可以得到一维形式的BS方程组,这里导出了矩阵元K_(nn)~(ij),的解析表达式,我们推导了n≤4的所有矩阵元;在最低级近似下得到了标量介子波函数的数值解;然后先将两束缚态的电磁流矩阵元中的BS波函数通过协变展开,Gegenbauber函数展开得到它的一维形式使上面得到的波函数可以直接使用,再根据夸克反夸克系统的束缚态的电磁形状因子与两束缚态的电磁流矩阵元之间的关系式我们得到了最低阶标量介子电磁形状因子表达式。这样我们得出了标量介子在动量空间的BS基态波函数和它的电磁形状因子分别随交换粒子的最小质量N与束缚程度B改变的性质:形状因子与物理期望一致随束缚态的束缚强度增强而上升;形状因子随B的变化曲线看上去非常相似变化很小;形状因子的曲线对相互作用比对束缚强度更敏感。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使用瞬时近似、零平面近似等,我们的结果和其它的理论符合的很好。
在第三章中,我们把在旋量-旋量Bethe-Salpeter(BS)方程框架下用矢量-矢量型平底势模型的方法推广到了研究矢量介子的相对论束缚态。对相同质量的夸克-反夸克束缚态系统(ρ介子和φ介子)和不等质量的夸克-反夸克束缚态系统(K~+介子)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H~(ij),K_(nn)~(ij),矩阵元的数量较多,其解析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也更繁复,我们在附录中列出了推导的结果。文中我们按照通常理论取组分夸克质量M_(u/d)=560Mev,M_s=700Mev;按照实验数据来取矢量介子的质量,计算过程也没有使用瞬时近似、零平面近似等。最后给出了他们在动量空间的BS基态波函数和衰变常数,计算结果f_ρ,f_φ,f_k.和实验值比较的误差分别在5.4%,5.4%,3%。
在第四章中,我们在彩虹近似下的Schwinger-Dyson(SD)方程与阶梯近似下的Bethe-Salpeter(BS)方程耦合的框架下用修正的平底势模型下计算标量介子的波函数和电磁形状因子。由彩虹近似下的夸克传播子的SD方程得到了得到了两个关于A(p~2),B(P~2)耦合的积分方程,转到欧氏空间再把它们化为一维形式,可以数值求解a(P~2),B(P~2);将转动到欧氏空间的阶梯近似下的束缚态的BS波函数用标量束缚态的M~((i))矩阵展开为Lorentz协变函数,再进一步用Tschebyshev函数展开,这样就得到了一维形式的BS方程组,在最低级近似下得到了标量介子波函数的数值解,其中H_(ij),K_(ij)矩阵元的定义和前面两章不同,推导过程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在文中给出了计算的方法、步骤和结果;电磁形状因子的求解过程与上面两章类似,只是更为复杂一些。
最后我们总结了过去的工作并对以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
|
|
|
1 |
黄涛;在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赝标介子和矢量介子的产生[J];科学通报;1975年02期 |
2 |
赵光达;黄朝商;;非零质量矢量介子场的负度规理论[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4年01期 |
3 |
陈常加;矢量介子φ的动力学模型及耦合常数f_(φK■)~2,f_(ωK■)~2与f_(ρK■)~2的值[J];物理学报;1965年12期 |
4 |
焦善庆;宫学惠;;J~0(3.105 Bev)介子与J~(0′)(3.695 Bev)介子衰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78年02期 |
5 |
李云德,徐晓梅,刘连寿;LHC光生过程中的核遮蔽效应(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0年01期 |
6 |
陈宝秋,马中玉;相对论Hartree-Fock研究奇特核的性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1年04期 |
7 |
卞震,李综,梁疏;SU_3~(2)八重态矢量介子和长寿命重粒子[J];科学通报;1975年01期 |
8 |
李炳安;E介子之谜与一个胶子球的存在[J];自然杂志;1983年03期 |
9 |
罗辽复,陆埮;6 GeV共振可能是一个传递反常作用的矢介子?[J];科学通报;1977年03期 |
10 |
秦旦华,高崇寿;关于Zweig规则的中间矢量粒子模型[J];科学通报;1980年04期 |
11 |
段一士
,赵书城;有质量矢量介子场的Abel规范理论[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12 |
岳崇兴;鲁公儒;;TC理论中矢量介子衰变研究[J];中国物理C;1993年11期 |
13 |
岳崇兴,鲁公儒,万陵德;探测中性TC矢量介子的可能性[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5年12期 |
14 |
岳崇兴,鲁公儒;TC理论中矢量介子衰变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5 |
吴晓立;王喜庆;姜向东;;γ~0、γ~(0′)及δ~0、δ~(0′)矢量介子的轻子衰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
16 |
杨维明;戴巍;朱重远;;关于重矢量介子到Higgs粒子的辐射衰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5年02期 |
17 |
彭宏安;关于矢量介子为主假说和电子——原子核深度非弹散射中R_A=(σ_L~A)/(σ_T~A)值[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18 |
何祚庥;“亚基本粒子”的电荷和矢量介子的电磁衰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6年02期 |
19 |
王明中;郑希特;冼鼎昌;汪克林;章正刚;;标量耦合的矢量介子结构波函数[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7年00期 |
20 |
余寿绵;;介子的瑞奇轨迹和SU(4)质量关系[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1期 |
|
|
|
|
|
1 |
曹李刚;刘玲;陈宝秋;马中玉;;稳定和非稳定核巨共振性质的相对论研究[A];Radioactive Nuclear Beam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