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区域尺度深部探测中的人工源震源特性及信号检测研究

唐杰  
【摘要】: 区域尺度的研究对于了解和研究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热力学状态,研究大地构造,认识地球演化、强震分布规律和潜在震源区的定量化判别,寻找地下隐伏断裂、油气资源和成矿规律,发展地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天然地震受制于地域性、地震事件有限性以及震源定位误差的影响,观测的精度和分辨率受到限制。人工地震信号是一种由人工源激发出的探测信号,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这些特性是人工震源与天然地震之间的本质区别。以人工震源构建地震雷达,从被动观测变为对地下状态和结构的主动探查,对于探测地下结构及其变化、认识灾害机理、探索地震的物理预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人工震源的激发能量很低,在利用人工震源进行大范围的地下探察时,如何提高人工震源的探测能力和探测距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本文针对人工震源能量小、探测能力有限,将人工地震激发过程和通信系统结合起来,从震源特性角度和信号检测角度研究了深部探测中人工震源探测遇到的问题。 震源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质量将直接影响地震研究的效果。炸药是陆地上使用时间最久、用途最广的震源。大当量的炸药可以实现数百公里的探测范围,而大当量炸药的破坏性以及费用高的缺点促使人们研究小药量激发实现远距离接收的可能性。研究发现炸药震源的信号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在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下选择小当量炸药可以作为震源,采取恰当的激发和信号处理方式能够实现远距离的信号接收。 气枪是海洋地震勘探使用最广的震源,本文研究了大容量气枪在陆地水库激发的能量、频谱、探测距离、可重复性等特征。气枪单次激发能量等同于1.4-1.6kg的炸药,大容量气枪震源是具有10Hz以下低频信号的低频震源,单次激发信号可传播120km。气枪具有环保、经济、较高可操作性和高度可重复性的特点,是较理想的区域性研究的震源。界面对与气枪激发的信号有改造作用,在地震探测中,需要地震波有足够的透射能量,才能达到勘探要求的深度,获得更多的反射层信息。 深部探测一般采用大容量的气枪或枪阵,本文研究了大容量气枪子波信号的模拟,并针对大容量气枪的特征作了修正。通过对子波的研究发现气泡脉冲包含的低频成分高,在深部探测中应设法增加气泡脉冲,增加低频段能量输出,这是深部探测中气枪设计和参数选择的关键。利用实验与模拟结果本文分析了工作参数对信号的影响,对阵列中气枪容量、工作压力、沉放深度和组合方式的选择等做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阵列远场子波及其频谱分析表明数值模拟方法设计的气枪震源阵列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是针对实际生产中的困难,省时、省力设计满足生产需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提取其中的有效地震信号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基础性工作。规则噪声的自适应压制能适应规则噪声视速度的任意变化,可有效压制规则噪声,并且该方法对有效信号的畸变也较小,可以克服全局滤波的缺点。互信息量方法能够清晰地标示出待测信号的存在,有助于采用自动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充分利用人工震源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以现代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如何通过地震信号处理指导人工震源的设计、激发和信号观测,以期提高人工震源的探察能力和探测距离,是地震学和现代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本文将激发方式和信号检测结合起来,激发方式采取了大当量激发地激发小当量信号,小当量多次激发以及小当量编码激发的方式,并分析了三种激发方式下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相关处理,N次方根加权叠加,相位权重叠加以及编码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本研究为利用小当量激发进行区域尺度深部探测提供了新的尝试和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尉;戴恒昌;李向阳;陈棋福;陈汉林;陈颙;;水库气枪震源产生的S波及其分裂[J];地震地质;2009年01期
2 陈颙;李宜晋;;地震波雷达研究展望:用人工震源探测大陆地壳结构[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徐国器;气枪震源同步控制器的研究和实践[J];仪器仪表学报;1992年02期
4 罗桂纯;王宝善;葛洪魁;陈颙;;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2期
5 夏江;气枪震源在江苏水网地区的使用和管理[J];物探装备;2000年03期
6 陈颙;王宝善;葛洪魁;徐平;张尉;;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7 刘必灯;李小军;周正华;刘培玄;王玉石;;气枪震源地震动效应分析[J];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8 罗桂纯;葛洪魁;王宝善;胡平;母红旺;陈颙;;气枪震源激发模式及应用[J];中国地震;2007年03期
9 林建民;王宝善;葛洪魁;唐杰;张先康;陈顒;;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10 丘学林;陈颙;朱日祥;徐辉龙;施小斌;叶春明;赵明辉;夏少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陆联测中的应用:南海北部试验结果分析[J];科学通报;2007年04期
11 吴忠良;陈颙;王宝善;;用地震波给地球做B超[J];防灾博览;2008年03期
12 唐杰;王宝善;葛洪魁;陈顒;;大容量气枪震源的实验与模拟研究[J];中国地震;2009年01期
13 马跃军;BOLT气枪震源工作系统故障分析与应用的探讨[J];物探装备;2002年02期
14 物理系频谱分析小组;气枪震源频谱特性测量与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15 黄晓军;;DIGISHOT数字式震源控制器简介[J];物探装备;2007年01期
16 陈宪战;刘昊;傅德莲;李海军;於国平;;气枪震源结构的初步研究[J];物探装备;2009年S1期
17 ;海洋气枪改进的成果及过程[J];石油物探;1978年S1期
18 周宝华,刘威北;气枪震源的发展与使用分析(上)[J];物探装备;1998年01期
19 刘海波;李海军;全海燕;於国平;刘原英;;“海豹”系列浅水气枪震源船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仪器;2007年03期
20 林松;肖继林;赵仁基;;基于Anton Ziolkowski模型气枪震源子波模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李家彪;郝天珧;;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上和陆上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广泛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彬;葛洪魁;吴国华;苏有锦;王宝善;王伟涛;张启明;杨润海;李滔;李建春;陈颙;;云南宾川气枪震源发射台建设项目简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林建民;葛洪魁;王宝善;;浅水环境下气枪震源的激发特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蒙;王宝善;王伟涛;杨微;宋丽莉;葛洪魁;陈颙;;水库气枪震源在S波速度及泊松比结构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建花;李绪宣;温书亮;姜绍辉;顾汉明;;立体阵列气枪震源研究及在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微;葛洪魁;王宝善;袁松湧;贾玉华;陈海潮;;利用精密可控人工震源连续监测汶川地震断裂带地震波走时动态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温书亮;李绪宣;杨凯;刘志斌;何峰;王建花;;海上地震勘探立体组合气枪震源研究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复元;文鹏飞;郑涛;关晓春;钱绍瑚;;气枪震源子波形成机制的研究兼论最佳沉放深度的选取[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林建民;王宝善;陈顒;葛洪魁;;编码原理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光雄;杨军;;人工震源爆破工程实践[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林建民;基于人工震源的长偏移距地震信号检测和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唐杰;区域尺度深部探测中的人工源震源特性及信号检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王立明;范氏气体下气枪激发子波信号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王伟涛;基于人工震源的区域尺度介质波速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尉;利用小当量人工震源进行区域性深部探测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王彬;利用多种震源测量介质波速度变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邢磊;海洋小多道地震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宜晋;小尺度人工震源地震波速变化观测系统的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李高林;气枪震源子波特性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张鹏;人工地震采油扰动系统与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4 林松;深水环境地震波激发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杨文;利用背景噪声方法研究云南强震前后的波速变化[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6 杨奎;微动面波H/V谱探测浅部地层横波速度结构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崔仁胜;精密控制震源发射信号设计和信号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8 于凯;长周期地脉动特征及其在都市地震防灾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邹淼;便携式液压冲击可控震源信号设计与系统研制[D];吉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