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岩石蠕变实验及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

李成波  
【摘要】: 地球介质的流变模型一般认为都是定常的,即模型参数不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化,但实际上,地球介质在构造运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其力学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十分明显,故引入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本文将围绕这一点进行研究和探索。 分别选取了断层泥、大理岩、花岗岩和砂岩作为试样进行了一系列的蠕变实验,有恒定荷载、多级加载等实验方式,实验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几十天,温度从常温到500℃。 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发现岩石蠕变曲线的反演具有蠕变模型的不唯一性和蠕变参数随时间变化的不唯一性。对于同一组实验数据,可以用标准线性体、伯格斯体和对数模型等三种模型来反演,得到的理论曲线和实测曲线非常相似,相关系数很高,体现了岩石蠕变曲线的反演具有蠕变模型的不唯一性。但当实验数据被分成长短不同的时间段时,即实验在假定的时间段内结束,反演得出模型的力学参数都随时间而变化,并不是定值常数,体现了岩石蠕变曲线的反演具有蠕变参数随时间变化的不唯一性。 为了获得合理的蠕变模型,提出了辨别模型优劣的两个标准,即“吻合”和“预测”:首先由模型所计算出的理论数据要能很好的吻合过去的实验数据,即和实测数据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和很小的均方差;其次模型要具有较好的预测未来蠕变变化趋势的能力。为此将实验数据分成长短不同的两个时间段来处理,用第一段的实验数据反演计算,并将时间外延到第二段的时间长度绘出理论曲线,再和第二段的实测曲线作比较,这样的目的既比较了模型和实测数据的“吻合”程度,又能在第二阶段的比较中,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两者相结合就能找出合理的蠕变模型。对于第一个标准,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第二个标准则讨论较少。 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即修正后的标准线性体能够同时满足“吻合”和“预测”2个判别标准。标准线性体模型用来表示地球介质的粘弹性较好,它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弹性性质,而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流变特性。对实验所得的蠕变曲线进行分段处理,反演得出非定常参数模量比C或模量E_2和粘滞系数η或弛豫时间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确定修正函数的具体形式,引入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对于具体的地球物理问题如冰后期地面回升的观测数据,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该数据,并且能够简易地计算出软流层的粘滞系数。 这种修正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牛顿流体假定(n=1)的修正,是时间尺度对岩石力学参数影响的一种补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郤保平;赵阳升;赵延林;徐素国;;含高盐份泥岩夹层的盐岩蠕变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康永刚;张秀娥;;岩石蠕变的非定常分数伯格斯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3 罗润林;阮怀宁;孙运强;朱昌星;;一种非定常参数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康永刚;张秀娥;;基于Burgers模型的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5 龚爱娥;胡其志;;页岩蠕变特性及模型研究[J];河南建材;2007年05期
6 周家文;徐卫亚;杨圣奇;;改进的广义Bingham岩石蠕变模型[J];水利学报;2006年07期
7 陈祖安;岩石蠕变扩容与损伤变量本构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4期
8 张义同;变温粘弹性蠕变型本构方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9 朱兴华,刘磊,杨秀勤;人颅骨粘弹性本构方程——拉伸[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2年02期
10 吴秀仪;刘长武;沈荣喜;杨旭;;水压与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岩石蠕变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1 施行觉;赵闯;李成波;温丹;;岩石蠕变破裂过程及其响应比变化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10年03期
12 施行觉;温丹;包雪阳;李成波;黄耘;;岩石蠕变实验在地球介质黏弹性参数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3期
13 韩式方;拉伸流变学及稳定性研究[J];大自然探索;1986年02期
14 张克实;李世辉;郑长卿;;裂尖大应变细观断裂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0年01期
15 夏源明;饶世国;杨报昌;;红外瞬态测温装置及其在冲击拉伸试验中的应用[J];实验力学;1990年02期
16 赵琛,李光霞;一种非局部损伤模型——(Ⅰ)理论部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9期
17 付强;取向流体本构方程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8 陈庆义;卓永强;汤勇;;含有涡量张量的非线性雷诺应力本构方程[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9 晏名文;第二届全国“三流”学术会议非牛顿流体力学论文介绍[J];力学与实践;1982年04期
20 Manabu Gotoh,范德鑫;一类有角点效应的塑性本构方程 Ⅰ.一般理论[J];力学进展;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敏;罗迎社;彭相华;;优质碳素钢的高温蠕变实验及其流变特性分析[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映希;赵闯;李成波;施行觉;;岩石蠕变和反蠕变的实验研究及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宏亮;田宙;;利用弹性体理论得到堆积颗粒本构方程[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4 牛滨华;黄新武;;组分型弹性孔隙流体介质本构方程[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忱;杨桂通;黄执中;;各向同性弹性介质非线性本构方程[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6 程国强;蔡中民;;冻结粉砂圆柱杆在常应力和常速度压缩时的惯性效应[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7 章根德;韩贝传;;循环载荷下非凝聚土本构方程的数值计算[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8 李勇;江体乾;;聚合物熔体二维挤出膨胀的数值模拟[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全胜;杨更社;任建喜;;岩石损伤变量及本构方程的新探讨[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袁晓波;张军良;李中奎;郑欣;张小明;周军;付洁;张廷杰;;一种新型Ni基电阻合金的热模拟加工流变应力[A];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波;岩石蠕变实验及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阎岩;渗流作用下岩石蠕变试验与变参数蠕变方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贾娜;单板层积材弯曲蠕变特性及破坏机理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李军强;(1)粘弹性材料线性本构方程及动力学应用 (2)旋转导向钻井工具有关力学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张娟;循环硬化材料高温非比例循环棘轮行为的本构描述及其有限元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林国昌;织物/粘性树脂复合材料本构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崔希海;岩石流变扰动效应及试验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玮;预浸织物细观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靖周;岩石蠕变全过程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郤保平;含高盐份泥岩夹层的盐岩蠕变特性及油气储库稳定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娜娜;聚乙烯管道慢速裂纹扩展的粘弹性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宋丹平;固体推进剂细观力学与本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黎楠;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中的塑性变形行为及有限元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小燕;金属板料激光冲击成形实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蔚敬哲;晶化行为对大块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8 丁志坤;岩石粘弹性非定常蠕变方程的参数辨识[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9 卢宁宁;岩石非定常参数流变数值计算程序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平;孔隙压力作用下岩体蠕变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葛仲;我校10项成果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N];新清华;2005年
2 宁津生 陈军 晁定波;大地测量资料反演[N];中国测绘报;2002年
3 韩国铁钢新闻报道;日本开发高性能新耐热钢[N];中国冶金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