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年龄效应的研究
【摘要】:
衰老是一种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的,由在细胞水平上发生的变化逐步积累并最终表现在组织器官水平上的现象。在衰老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诱发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损伤(基因突变、端粒缩短、细胞内调控机制失调等)。在这些与衰老有关的遗传物质的损伤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异常的年龄效应以及非整倍体细胞的年龄效应。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cytokinesis-block method分别从染色体分离异常的角度以及非整倍体细胞命运的角度探讨在中国男性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年龄效应:
1.运用cytokinesis-block method,我们首次研究并报道了在中国男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染色体分离异常的年龄效应。本文收集了14名老年(60-70岁之间)和10名青年(22-26岁之间)中国男性的外周血,从中分离得到淋巴细胞并进行培养,以松胞素B阻滞细胞质分裂而获得双核细胞,用人X、Y和2号染色体特异的着丝粒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以检测X和Y染色体的分离异常。发现:老年人淋巴细胞中,X染色体(老年组9.2±3.2‰,青年组1.1±0.9‰, P0.001)和Y染色体丢失的频率(老年组2.5±1.9%,年轻组0.2±0.3‰,P0.001)较青年人显著升高; X染色体(老年组16.5±3.4‰,年轻组3.5±1.1‰,P0.001)和Y染色体不分离的频率(老年组7.2±2.6‰,年轻组2.4±1.3‰,P0.001)也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淋巴细胞中,无论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其染色体不分离的频率均显著高于丢失的频率;观察到的多种染色体分离异常同时发生的频率也显著高于相应的预期频率。这些结果表明,年龄显著影响中国男性淋巴细胞中X和Y染色体的正常分离;与染色体丢失相比,染色体不分离是中国男性性染色体分离异常的是主要类型;细胞内负责染色体精确分离的机制出现异常可能会同时引起X和Y染色体的丢失及不分离。
2.我们分析发生了染色体分离异常的有丝分裂理论上应产生的子细胞,在理论上应产生的子细的群体中Chr X-细胞在淋巴细所占比例值为25.7‰,而我们在体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群体中实际并未观察到Chr X-细胞,从这一结果中,我们发现X染色体的缺失对男性淋巴细胞的存活有极大的影响。此外,通过比较进入分裂形成双核的非整倍体淋巴细胞以及未进入分裂的单核非整倍体淋巴细胞,我们探讨了不同染色体的缺失或者获得对淋巴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老年人的几种非整倍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Y染色体缺失的淋巴细胞(Chr Y-)的分裂能力最强(P0.001,χ2-test),与之不同的是,在年轻人的非整倍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Y染色体缺失的淋巴细胞(Chr Y-)的分裂能力与X染色体获得的淋巴细胞(Chr X+)相似(P=0.46,χ~2-test),而Y染色体获得的淋巴细胞(Chr Y+)的分裂能力最弱(P0.001,χ~2-test)。这一结果说明了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中Y染色体对细胞分裂能力的不同影响,证实了Y染色体随年龄增长对细胞的功能和重要性的变化。综上所述,不同染色体的缺失或者获得对细胞命运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这些染色体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细胞中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同。
|
|
|
|
1 |
张铭;陈汉平;徐晓燕;沈红玲;郭钰珍;;短串联重复序列在母血中胎儿细胞鉴定及非整倍体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
2 |
赵强,王树玉;X染色体长臂缺失伴原发性闭经2例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1年02期 |
3 |
袁敏;沈南;唐元家;罗晓兵;;DNA甲基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11期 |
4 |
李锦霞,J.H.Priest;5-azaC对人体成纤维细胞失活X染色体DNA复制带型的影响[J];遗传学报;1988年01期 |
5 |
凌医生;我家为啥不能要男孩[J];家庭科技;2003年06期 |
6 |
赵小文,杨式之,韩字研,谢蜀祥,黎培毅,刘之英;X染色体长臂缺失——一继发闭经家系的报告[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4期 |
7 |
李红华;淋巴瘤患者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发生治疗相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预测[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年03期 |
8 |
母义明,李江源;染色体病变致性别分化异常[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年11期 |
9 |
文;英国科学家发现孤独症与X染色体有关[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05期 |
10 |
陈犇,李永全,梁晏清;同形双着丝点X染色体1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11 |
戴和平,邓汉湘,何小轩,李麓芸,夏家辉;RFLPs研究三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起源和形成机理[J];遗传学报;1992年04期 |
12 |
曹佳,刘胜学,敖琳,钱频;γ─射线诱导女性X染色体形成微核比率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5年04期 |
13 |
余兵,秦群霞,闫金成,张洪波,李生斌;西安汉族X染色体上6个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J];法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14 |
江三多;何玫;钱伊萍;汪栋祥;张野;李飞;田红军;忻仁娥;汤国梅;吴晓东;;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的X染色体基因组扫描分析[J];遗传;2006年01期 |
15 |
余达贤;张宏英;;32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染色体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16 |
李红智,梁万东;48,XXXX核型一例[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7 |
郭小宝;崔娓;李文典;叶兹礼;肖鸽飞;;53例X染色体异常的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01期 |
18 |
;对孪生子X失活和同源二体性的研究进一步证明X染色体与Rett综合征无关[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1期 |
19 |
王永俊,施小六,聂俊玮,倪斌,殷照初,戴和平;一种罕见X染色体改变与X连锁综合征型耳聋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
20 |
徐德民;胡亚卓;武涛;周美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6例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