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制串联流化床系统中生物质制氢及双固定床中粗生物油制氢的基础研究

阚涛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迅速增长,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氢气是目前最理想的高热值清洁能源之一,生物质以其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可再生等优点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氢源。生物质制氢尚处于研发阶段,提高氢气产率、降低制氢成本以及减少催化剂失活等是生物质制氢研发过程中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针对上述生物质制氢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方法以及一种以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油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 1.串联流化床装置系统中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氢气 实验室在以前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独立研制出用于生物质制氢的串联流化床装置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上游生物质热裂解流化床系统,中间产物收集和分析系统,下游有机物蒸汽催化重整流化床系统以及尾气分析与净化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生物质制氢的过程中,高温水蒸气作为整个反应系统的载气以及下游重整流化床的反应物。生物质首先进入热裂解流化床进行热裂解反应,生成的有机物蒸汽在不经过冷凝和保温的条件下直接进入重整流化床进行水蒸气重整反应和水煤气变换反应生成富氢气体。 实验研究了上游生物质裂解温度(Tp)和气相滞留时间(τ)对各种裂解产物(生物油,裂解气和生物质焦炭)的产率和的影响以及Tp对各种产物性质的影响,并研究了下游有机物蒸汽重整温度(Tr),水蒸气/有机物碳(S/C)摩尔比率对有机物蒸汽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p = 430 ~ 630 oC的温度范围内,生物油产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裂解气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生物质焦炭的趋势则与之相反。气相滞留时间对各种裂解产物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在Tp = 480 oC,τ= 0.62 s的生物质裂解条件下,可以得到最高的生物油产率(45.1%)。同时,在研究的范围内,尾端氢气产率随Tr和S/C的升高而增加。利用该串联流化床装置系统,氢气产率可达79.1 g H2/kg dry-biomass,产物气的主要组成为H2 (68.4%),CO2 (25.8%), CO (7.2%), CH4 (0.1%)等。通过生物质焦炭的气化,可进一步提高氢气产率。 2.双固定床系统中以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油为原料制取氢气 以粗生物油为原料进行高效产氢的过程在双固定系统中进行。双固定系统主要包括上游的生物油气化床和下游的催化重整床。实验室近期发明的电催化重整(ECR)制氢方法被应用于下游的NiCuZn-Al2O3催化剂重整床以提高氢产率。实验分别研究了粗生物油的单独气化过程和集成的气化-电催化重整过程中的整体产氢性能。结果表明,单独气化过程的产氢率很低( 30 %);集成的气化-电催化重整过程中,在气化温度为800 oC,生物油进量为14.4 g/h,S/C为10.6,空速为7810 h-1,重整温度为700 oC以及电流为3.0 A的条件下,氢气产率可达81.4 %,生物油的碳转化率为87.6 %。最终的产物气主要包括H2 (~ 73 vol%)和CO2 (~ 26 vol%),以及极少含量的CO和CH4 ( 1 vol%)。此外,通过XRD、XPS、TGA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能以及在反应前后和有无电流的情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生物油在催化剂上的直接水蒸气重整制氢相比,集成的气化-电催化重整制氢方法极大降低了催化剂的失活速率,并显著提高了氢产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世锋;王述洋;白雪双;;生物质闪速热解技术及生物油的应用[J];林业劳动安全;2006年01期
2 杨素文;丘克强;;基于生物质真空热解液化技术的生物油制备[J];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04期
3 路冉冉;商辉;李军;;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年03期
4 龙恩深;马校飞;王亮;赵建辉;崔天;蒋琳;;不同种类生物质输送量的理论预测方法与实验回归公式[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年03期
5 郑小明;楼辉;;生物质热解油品位催化提升的思考和初步进展[J];催化学报;2009年08期
6 王贤华;陈汉平;贺瑞雪;杨海平;张世红;龚维婷;;生物质热解油的热解气化实验研究[J];现代化工;2009年03期
7 唐强;于凤文;吕红云;计建炳;;金属离子对生物质热裂解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0年S1期
8 任学勇;王鹏起;常建民;杨硕;马晶晶;;林木剩余物快速热裂解液化技术探析及展望[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8年09期
9 刘荣厚;;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齐雪宜;陈明强;王君;陈明功;;生物油气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9年04期
11 曾锦波;;生物质气化技术的进展[J];工程设计与研究;2007年02期
12 杨素文;丘克强;;生物质真空热解液化技术研究现状[J];现代化工;2008年01期
13 周明;许庆利;蓝平;隋淼;颜涌捷;;生物油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9年08期
14 鲍振博;靳登超;刘玉乐;郭俊旺;;生物质气化中焦油的产生及其危害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5 魏晴;魏贤勇;梅丽敏;宗志敏;;生物油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6期
16 董治国,王述洋;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研究[J];林业劳动安全;2004年01期
17 吴娟;柏雪源;;生物质油/柴油乳化燃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18 岳金方;应浩;蒋剑春;孙云娟;;水蒸气氛围下木薯渣气化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年01期
19 杨湄;刘昌盛;黄凤洪;王江薇;;秸秆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年02期
20 殷哲;易维明;王丽红;杨延强;袁廷璧;;玉米秸秆热解生物油主要成分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原宇;梁鹏;盖希坤;乔英云;;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燃料油[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玉柱;于海业;;生物油与生物柴油的综合比较[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易维明;柏雪源;何芳;李永军;李志合;修双宁;;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A];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王贤华;陈汉平;邵敬爱;杨国来;张世红;刘德昌;;国外生物质能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易维明;柏雪源;何芳;李永军;李志合;修双宁;;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研究开发[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建社;郭庆杰;;流化床生物质CO_2催化气化模拟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易维明;柏雪源;何芳;李永军;李志合;修双宁;;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发展[A];现代农业工程与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8 周斌;雷建国;魏然;;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制备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展望[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王玉琪;;生物质炉具:市场前景看好,更需政府支持[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10 田原宇;梁鹏;乔英云;盖希坤;冯娜;安晓熙;;生物质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制燃料油[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阚涛;自制串联流化床系统中生物质制氢及双固定床中粗生物油制氢的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佟立成;生物质热裂解液化制备酚醛树脂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王丽红;生物质热裂解特性分析及生物油的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栋;生物质热解油雾化燃烧及气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侯滔;碳纳米管负载镍基催化剂在生物油重整制氢方面的基础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彭锦星;木质原料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及生物油分级催化提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黄浩;湿生物质定向气化制取高浓度氢气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彭军;超临界流体中生物油提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刘倩;基于组分的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陆强;生物质选择性热解液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阳;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2 牛振华;HPB-V型生物质成型机的改进与试验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孔远;生物质与煤共热解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贺鹏;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焦油裂解率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段宇;生物质料物理压缩成型参数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何继龙;生物质块状燃料成型机的研究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刘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设计与环境效应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俊伟;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初始条件及生物周期评价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9 柳善建;玉米秸秆粉在流化床中热裂解规律的试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10 贺博;生物油的分级分离和初步改性[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成;第四能源:生物质能[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李桂琴;生物质能遭遇政策瓶颈[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王占奇;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将在我区启动[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4 记者王小胜、常云亮;印尼采用我市农民王有权发明的新技术开发生物质能[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5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中心主任 李海滨;生物质能发展要洗好切入点[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姚润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肖明松:为生物质能奔走呼号[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陈瑜;发展可再生能源,不要轻视了生物质能[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顾定槐;生物质能和炼制油技术成热点[N];中国化工报;2005年
10 雷奔;生物质能前景诱人[N];中国矿业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