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分辨地震勘探仪器设计研究

王兵  
【摘要】: 石油是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已经威胁到了国家安全。我国地质条件复杂,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度低,石油的储采比为14: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1。目前,东部地区油气田面临持续稳产的迫切需要,西部地区勘探条件复杂需要突破,海上更面临开辟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挑战。如何提高深层(3500m或更深)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成为勘探攻关的难点。 地震勘探仪器是油气勘探的关键设备,其勘探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掌握。在地震仪器研制方面,我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目前所使用的地震仪器设备全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发达国家严格限制无法引进,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探事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路工艺技术、电源技术、微机械加工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式发展地震勘探仪器的机遇。然而在地震勘探仪器的设计中,如果单纯从电子信息技术角度去提高地震仪的性能指标,很难做出“好的仪器”,不仅会造成研制成本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往往还很难达到理想的勘探结果。因此本文一方面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我国深层地质条件对地震仪器性能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研究了不断改进的资料数据处理的方法、手段和能力对地震仪器结构和获取数据的要求,从而从勘探活动的全过程来探讨未来我国高分辨地震仪器的发展。 物理原理是地震勘探的基础,地震勘探仪器设计也必须从充分了解物理背景出发。本文第2章首先从地震分辨率的概念、地震子波与分辨率的关系等出发,研究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与规律;在调研我国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我国华北地区的典型地层数据,通过建模仿真研究了地层衰减吸收的规律,认真分析了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地质因素,搞清楚了高分辨勘探需要捕获信号的范围和特点。 对设计一个高分辨地震勘探仪器来说,最重要的指标包括:道间距、排列长度、总道数、采样间隔、瞬时动态范围、谐波失真、功耗等。这些指标与勘探目标的深度及需要采集信号的频率有着密切关系:需要分辨的地层越薄,则需要记录的信号频率越高;而勘探目标地层越深,则反射波信号中低频部分与高频部分的振幅差异就越大。好的地震仪器必须将信号的低频和高频部分同时记录下来。本文第3章里利用已经建立的地层吸收衰减模型,以DFS-V地震仪和SN388地震仪为例,选择Ricker子波为震源,仿真计算了仪器对各目标深度地层反射波信号的记录能力及分辨能力;分析了为达到高分辨效果仪器所需要的瞬时动态范围以及噪声对仪器的影响;明确阐述了高分辨地震仪器用于深层勘探必须具有大瞬时动态范围、小道间距、多道数、超低的谐波失真以及相应的采样间隔。这些指标确定以后,又决定了仪器的拓扑结构和数据传输能力,他们之间符合一定的定量和定性关系。 上述两章内容反映了地震仪器与勘探目标的物理关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作为地震仪接收记录地震信号的第一步,其最前端的地震检波器应有理想频带和足够大的动态范围。高分辨地震勘探对检波器的精度要求也更高。检波器设计不是本文的研究方向,但检波器的特性和使用方式,对仪器整机的设计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接下来第4章阐述几种主要检波器,讨论了检波器组合使用的效果,对比了动圈检波器和MEMS数字检波器的各自优势。其中,MEMS数字检波器动态范围和瞬时动态范围都远高于传统检波器;幅频特性和相位一致性都好于传统检波器;谐波失真较低。就高分辨和信号保真而言,采用MEMS数字检波器改善检波器的技术特性要比提高采集站的瞬时动态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同时采用高质量数字检波器将会使整个地震仪的设计思想发生重要变化,不但使野外采集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使后期资料处理更灵活更丰富。然而动圈式检波器通过增加反馈电路等措施尚有不少可挖掘的潜力。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改进成动圈式数字检波器,将会使现有的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地震仪器设计是整个勘探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达到最终高分辨勘探的良好效果,数据采集是基础,数据处理是关键。论文在第5章描述地震资料后期处理的方法和手段,并反过来研究它们对仪器结构和获取数据的要求。论文从整体系统观的角度来研究地震仪器设计如何与后期资料处理的方法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来提高勘探的分辨率。噪声滤波、叠加处理、偏移处理等方法和能力的改进,对数据的抽取、覆盖的次数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决定了仪器要提供的道间距、排列长度、采样间隔、总道数等主要参数。一些新兴的高分辨勘探技术的出现,如:高密度勘探技术、宽方位角三维地震技术、AVO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等,实际上也是后期资料处理手段和能力不断发展的反映,它们对仪器结构、特征和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仪器的发展方向,对将来仪器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第6章介绍了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状况,探讨了其主要原理和特点,分析了他们对仪器主要指标的要求。这两章讨论构成了本文的另一重要研究内容。 论文第7章介绍了本人参加的中石油十一五重大专项“陆上大型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中关键的部分“基于LRE-PHY的地震勘探数传采集系统”项目。项目的目标是研制出总体功能和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仪器水平的陆上石油地震勘探系统。我们承担的任务包括:电源站、采集站、交叉站接口部分的全套软硬件及相关的纵缆传输部分研制。经过约一年时间艰苦的开发工作,一个构成最小验证系统的原理样机已经开发完成,开发中采用了电子学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具有高水平的系统指标,样机已经于通过中石油专家组的验收并受到高度评价。本文利用前述各章的研究结果,对完成的样机的性能特点和整机能力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针对我国华北地区深层高分辨勘探需要,具体分析了所需仪器的物理参数,讨论了仪器的结构和主要的系统指标,给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大型地震勘探仪器的概念设计。 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从物理原理出发,围绕高分辨勘探仪器设计对地震勘探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交叉集成,进而得到指导设计石油地震勘探仪器的原则。在地层吸收模型进行仿真的基础上,仔细探讨了地震仪器对深层高频信号的记录能力,通过分析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高分辨地震采集勘探仪器的改进策略和方向; 2)提出地震仪器设计要用系统、整体和发展的理念来进行,即把地震仪器的设计看成是整个油气勘探全过程中的一个局部环节,这一环节的实现要服从于整体目标以达到最佳。在深入了解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已有理论、方法、资料,制定出适合未来高分辨地震仪的结构和参数设计要求,充分体现集成创新的成效。 3)中石油十一五重大专项“基于LRE-PHY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项目的研制成功本身是一大创新成果,本人参加了部分开发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集成创新的理念对项目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用发展的眼光针对具体勘探需要给出一个下一代仪器的概念设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孟宝文;I/O系统仪器野外站常见故障分析[J];物探装备;2004年03期
2 王元荪;;一种解决地震勘探仪器串感应的方法[J];石油仪器;2009年01期
3 冯宏;地震勘探仪器中的24位数据采集技术[J];石油仪器;1997年03期
4 王文良;世界地震勘探仪器装备技术发展综述——记新千年首届物探装备技术研讨会[J];物探装备;2002年01期
5 罗运先,吴雄英,寸树苍,郭大江;地震勘探仪器中自动校零环路设计[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王文良;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时代划分及其技术特征[J];石油仪器;2004年01期
7 牛毓荃;;地震勘探的发展趋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9年01期
8 余厚全;;《遥测地震勘探仪器》[J];石油仪器;1989年04期
9 刘卫平;赵晓梅;杨玉兰;周建新;马胜利;;串感应防范与消除技术的推广应用[J];物探装备;2010年06期
10 ;新书介绍[J];地球物理勘探;1959年02期
11 何国信;张在陆;;对我国地震勘探仪器应如何发展的建议[J];石油仪器;1987年01期
12 郝天珧,魏蕾;地层学的进展对盆地研究的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1期
13 文胜;;山地施工中地震勘探仪器的雷电防护[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4 王文良;新一代遥测数字地震仪对提高采集质量的作用[J];物探装备;1999年01期
15 夏祥瑞;;关于国产地震勘探仪器研制的思考[J];物探装备;2007年01期
16 张在陆;;常规及遥测地震勘探仪器展望[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6年04期
17 罗运先;郭大江;吴雄英;寸树苍;;数据采集系统中子样脉冲顶部斜率变化预测技术[J];电子质量;2007年03期
18 刘卫平;;浅谈地震勘探仪器的病毒防护[J];物探装备;2007年04期
19 刘卫平;;地震勘探仪器病毒防护方法研究[J];石油仪器;2010年06期
20 李文清;徐惠;代伟明;;智能组合式充电机的开发与研制[J];物探装备;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铁军;王小牧;郝会民;李国旗;;石油物探装备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程德福;;地震大线及检波器串现场诊断方法与仪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杨素玉;王正军;;地震检波器串组合的性能分析[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二分册)[C];2003年
4 郭全仕;;井间矢量波场显示和偏振处理[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时国;喻普之;;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回顾与展望[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6 崔占荣;杨文采;马文亮;张世洪;柴铭涛;;应用层析成象检测水下深埋管道破损[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马国庆;;国产MEMS检波器的研制与性能评价[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闫述;薛国强;林建;周楠楠;;用三维电阻率成像技术探测地下洞体[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兵;高分辨地震勘探仪器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谢明璞;大规模陆上地震仪器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孔阳;一种适用于地震勘探仪器的低运算量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何光明;复杂地区表层建模技术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驰;基于声—地震耦合的声波探雷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宋洪治;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王春田;MEMS数字检波器采集系统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昀超;野外地震作业安全监测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田佳;地震勘探仪器中Sigma Delta AD转换器的设计[D];山东大学;2012年
3 戴波;有线遥测地震仪交叉站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继春;数字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其在海拉尔油田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栗晶晶;一种适用于地震勘探仪器的数字滤波器的设计[D];苏州大学;2012年
6 何永清;柴西南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霍树春;矿山爆破振动波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丁念峰;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刘向坤;炸药震源近震源地震波叠加属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吴治涛;MEMS加速度计用于地震测量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黄普根 通讯员 陈传邦;吹响进军国产化号角[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曹莉;七一六所获石油电子设备大单[N];中国船舶报;2010年
3 记者 马永 通讯员 白勇 陈传邦;东方物探打造核心装备服务油气勘探[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记者 吴芳兰 编辑 邱江;中石油东方物探转让一公司股权 石油济柴或接盘[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王斌成 柳义明;总结梳理 认真整改 重在落实[N];中煤地质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何莉 通讯员 方亚非;精打小算盘不花冤枉钱[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闫军科 张大勇;威海高新区推进企业做大做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通讯员 沈占广;勘探利器亮相找油前沿[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记者 龚砚庆 通讯员 张长杰;我省支援哈密建亿吨级煤炭基地[N];河南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