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择性σ因子σ~H调控原噬菌体的整合与切出
【摘要】:
原噬菌体是细菌基因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原噬菌体因携带可提高宿主菌毒力和存活能力相关基因而使宿主菌受益。这种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常见的人类病源菌中尤为突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分布广泛,可造成人体多种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携带有多种可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这些毒力因子可极大地提高宿主细菌的感染能力,并帮助细菌在体内感染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通过噬菌体的溶源转变过程来转移毒素基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毒力进化的一个重要机制。到目前为止,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只发现了四种σ因子:参与细菌绝大部分RNA转录的σA,以及三种可选择性σ因子,σB、σH和新发现的σS金黄色葡萄球菌的σH与枯草芽孢杆菌中的σH同源,后者在枯草芽孢杆菌中主要调控与孢子形成过程相关的基因转录。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原噬菌体int基因的上游区域,存在着一段高度保守的40-bp非编码区。实验发现存在一条短的包含有噬菌体整合酶信息的转录产物从这个区域起始,预示着这一段非编码区含有int基因的启动子。虽然在这段40-bp的区域中并没有发现任何σA或σB的识别序列,但体内和体外的实验都证实了σH可识别此启动子并起始转录。对sigH的基因敲除改变int的转录水平,继而影响了原噬菌体DNA的外切频率。噬菌体实验进一步证实了σH能够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自发裂解率和溶源率,显示了sigH在稳定溶源态中的作用。这种募集宿主的σ因子来调控自身的整合过程的方式也许可以给原噬菌体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来感知宿主状态以调控自身的基因表达,改变细菌的毒力水平。这些发现揭示了宿主的可选择性σ因子特异性调控原噬菌体整合的新机制,进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原噬菌体与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结果。
|
|
|
|
1 |
刘文富;阎桂华;邝启荫;唐冀雪;;抗菌药物实验治疗模型——II.小白鼠实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探讨[J];微生物学报;1964年01期 |
2 |
陈小英;冯瑞山;陈知本;;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质粒DNA的抽提及检测[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3 |
张杏怡,何礼贤,胡必杰,李锡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年02期 |
4 |
裴建武;甘孟侯;;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转移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96年04期 |
5 |
李菁华,王东辉,关显智,周密;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R)质粒的鉴定[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6 |
温建新;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型的分离鉴定[J];中国奶牛;2000年02期 |
7 |
;科学发现[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5期 |
8 |
刘庆涛;李颖;杨正涛;张乃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5型生长曲线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
9 |
赖奇;刁易;刘国钦;李玉峰;蒋志强;;石墨材料对黑曲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不同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
10 |
杨玉军;黄韦唯;王志云;刘衡川;余倩;汪川;;多重PCR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四型肠毒素基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09期 |
11 |
李学军;戴晓天;杨和平;;金黄色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的表达与纯化[J];重庆医学;2009年10期 |
12 |
曹宏伟;崔玉东;刘哲;;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吞噬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年06期 |
13 |
杜平;謝正暘;葉天星;;葡萄球菌濾過形態及其再生株之性質的實驗研究[J];微生物学报;1958年02期 |
14 |
王秀梅;人体多形核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和吞入的动力学同时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5年06期 |
15 |
何适国,付绍兰,李新玉,卢东升;我国葡萄球菌的耐药性[J];生物技术;1992年03期 |
16 |
王松森;;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细菌——葡萄球菌[J];生物学通报;1993年01期 |
17 |
林燕英,梁军,杨明学,黄永茂;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测定及药敏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8 |
李咏梅,邵世和,顾世海,张忠芳;微量元素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9 |
周娅,赵忠,赵舒斌,王宁萍;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表型检测[J];宁夏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
20 |
舒文;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