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铂纳米催化的光泽精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应用
【摘要】:
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纳米粒子诱导的化学发光体系、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纳米铂粒子的催化性质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过去,对于化学发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分子、离子体系。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粒子诱导的液相化学发光反应受到广泛关注。本实验室已经发现金属纳米粒子能够作为催化剂、还原剂、能量接受体和微尺度反应平台等诱导液相化学发光,成功将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扩展到纳米体系。然而目前已经报道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最常用的纳米粒子也主要集中在纳米金,其他经典化学发光体系和贵金属纳米粒子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开发了纳米铂诱导的光泽精化学发光新体系,研究了纳米铂粒子对该体系的催化作用,探索了化学发光机理。此外,论文还研究了多种物质对该体系的影响,建立了灵敏检测巯基物质的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发现纳米铂能够催化碱性光泽精—水合肼体系产生化学发光,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化学发光光谱等表征手段、以及通氮通氧、超氧基化物歧化酶等实验研究反应机理,提出其机理为纳米铂催化水合肼与溶解氧气的反应生成过氧化氢,随后过氧化氢在纳米铂表面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进一步得到超氧基阴离子自由基,引发光泽精化学发光。纳米铂的存在加快了光泽精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该发光反应的催化剂。该化学发光体系信号强、发光稳定、重现性好,具有优良的分析应用潜力。利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我们研究了30种含有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的化合物对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发现含有氨基、苯胺基的物质对该体系有微弱响应,含有酚羟基、醇羟基、羧基等物质基本没有影响,4种巯基的物质有很强的增强作用。
2、基于本论文发现的纳米铂催化的光泽精—水合肼化学发光体系,重点研究了含有巯基的化合物对于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并以6—巯基鸟嘌呤(6-MP)为例研究了增强机理,认为纳米铂粒子能够催化水合肼与溶解氧气的反应生成过氧化氢,随后过氧化氢在纳米铂表面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继续与巯基化合物作用,得到双硫键自由基阴离子,双硫键自由基阴离子再将电子传递给溶液中的氧气,产生超氧基阴离子自由基,与光泽精产生化学发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定Cys、GSH、Hcy和6-MP这4种含巯基化合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4.0×10~(-9)~1.5×10~(-6) g/mL、5.0×10~(-9)~1.3×10~(-6) g/mL、2.0×10~(-9)~1×10~(-6) g/mL。检测限分别为(信噪比为3,S/N=3)1.8、3.0和0.9 ng/mL。该方法具有仪器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分析应用潜力。
|
|
|
|
1 |
周延秀,朱果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法的进展[J];分析化学;1997年02期 |
2 |
庄惠生,王琼娥,陈国南,张帆;测定钴的化学发光新体系[J];分析化学;1998年11期 |
3 |
马玉琴,赵克俭,张仲纶,苏震,马斌,郑雁珍,杨光洁,米志勇,陈昕;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与线粒体低水平化学发光相关性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4年04期 |
4 |
刘小真;分析化学中的气相化学发光法[J];中国环境监测;1994年03期 |
5 |
吴远远;化学发光分析及其常用的几种发光剂[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年02期 |
6 |
李丽清;化学发光分析及其仪器装置[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6期 |
7 |
杨维平,章竹君;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抑制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8 |
马利锋,罗丽荣,章竹君;化学发光成像法测定人体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J];分析化学;2005年05期 |
9 |
赖维平;;利用化学发光对NO_3~-和NO_2~-的分别定量法[J];重庆环境科学;1984年01期 |
10 |
李丽清;化学发光分析在空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
11 |
谢成根,刘传芳,常文贵,李淮芬;测定抗坏血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体系[J];光谱实验室;2004年03期 |
12 |
王洋,范世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
13 |
章竹君,张书圣,张新荣;偶合反应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人血清甲胎蛋白[J];分析化学;1994年06期 |
14 |
王尊本,郑朱梓,呈国伟;痕量铁的化学发光法测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15 |
卢建忠,章竹君;消耗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J];化学学报;1996年01期 |
16 |
刘小真,曹玲,何亮,朱业湘,任恕;化学发光氯乙烯检测器的研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年03期 |
17 |
王福昌,秦伟,章竹君;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J];分析化学;1997年11期 |
18 |
杨季冬;化学发光分析在环境分析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9 |
田云,卢向阳,易克,谢馥交,许亮,黄成江;化学发光法检测番茄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J];生命科学仪器;2003年06期 |
20 |
林旭聪,郭良洽,谢增鸿;化学发光试剂研究新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