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
【摘要】:
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清洁、可弯曲和易于大面积制作等优点成为新能源研究中的热点,而有机太阳能电池要真正成为一种低成本、有市场竞争力的可替代绿色能源,首先必须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取得突破。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激子复合是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洞悉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致电子转移机理,本文以马库斯(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为基础,通过荧光猝灭重点研究低聚噻吩与富勒烯间的光致电子转移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由于低聚噻吩与富勒烯的吸收谱存在交迭,研究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内滤效应影响的问题。荧光内滤效应的作用将会对光谱测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干扰,使得实验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荧光猝灭的程度,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地分析材料间的电子转移效率。针对这一难题,本文首先就内滤效应中的竞争吸收和再吸收过程对荧光猝灭率的影响机理分别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二元系统混合吸收的物理模型,提出了去除内滤效应影响的校正方法,为获取正确可靠的荧光猝灭率提供了保障,也为解决内滤效应影响这一光谱分析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施主、受主间的电子转移过程宏观地体现为荧光的猝灭,通过荧光分析就能研究低聚噻吩与富勒烯间的电子转移效率。借助本文所发明的校正方法,首次对低聚噻吩(3T~7T)与富勒烯(C_(60)、C_(70)、C_(84))间的荧光猝灭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了光致电子转移效率随低聚噻吩分子链长及富勒烯电子亲和力变化的规律;同时,根据Marcus的电子转移理论,对描述电子转移可能性的自由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Weller方程对所发现的电子转移规律进行了印证。
(3)为了了解取代基对电子转移效率的影响,本文首次对引入取代基的三联噻吩(3P)与富勒烯(C_(60)、C_(70)、C_(84))间的荧光猝灭进行研究,并与参照材料(5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与富勒烯间的电子转移效率同样依赖于富勒烯的电子亲和力,且荧光猝灭率有所上升,但引入取代基后,光吸收及本征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于有机光敏材料的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4)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是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本文对基于低聚噻吩(6T、7T)和富勒烯(C_(60)、C_(70))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进行探索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实践经验,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编号:20573030)。
|
|
|
|
1 |
;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
2 |
;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3期 |
3 |
;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至6.5%[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年02期 |
4 |
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品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年01期 |
5 |
庄陶钧;刘亚东;;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市场展望[J];光机电信息;2010年08期 |
6 |
杜以会;;太阳能电池与储能设备技术的开发[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年11期 |
7 |
张福俊;;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研究进展[J];物理教学;2010年10期 |
8 |
叶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理论转换效率接近100%[J];技术与市场;2010年10期 |
9 |
郑冬冬;;综研化学和神户大学开发出p型半导体P3HT的新合成法,可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J];半导体信息;2011年02期 |
10 |
林鹏,张志峰,熊德平,张梦欣,王丽;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光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
11 |
;德国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破世界记录[J];光机电信息;2009年08期 |
12 |
;德国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破世界记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
13 |
陈尚庸;有机太阳能电池[J];自然杂志;1980年01期 |
14 |
徐明生,季振国,阙端麟,汪茫,陈红征;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
15 |
;有机太阳能电池既可自组装又能自我修复新型“迷你”电池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接近100%[J];炭素技术;2010年05期 |
16 |
李炳田,任斌,黄河;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17 |
;日新月异的光伏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1年03期 |
18 |
;海外科技[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2期 |
19 |
;太阳能电池未来趋势:有机太阳能电池[J];技术与市场;2010年12期 |
20 |
周洪英;;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低成本性能卓越的有机太阳能电池[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