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角位移动态测量及其实验研究
【摘要】:位移测量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测量。从宇航飞行卫星探测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从物质结构研究到纳米技术的探索,无一不需要高精度位移测量。在精密测量中用得最广泛的是以光栅为代表的栅式位移传感器,但在我国,高端位移传感器目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进口某些高精度传感器常常受限,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
作者所在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从事精密位移传感器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研制出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测量原理的精密位移传感器——时栅。根据“用时间作为空间位移测量基准”的思想,使得时钟脉冲具有唯一的空间当量,从而实现“采用时间测量位移”的新方法。目前场式圆时栅的检定精度已达到±0.8″,直线时栅的检定精度达到±0.5μm/m,而分辨力分别达到0.1″和0.1μm。
由于时栅是采用时间测量空间,按时间均分的等时采样,因此时栅属于绝对式静态位移传感器。而在动态测量和实际生产应用中,有许多场合需要按空间均分的等空间间隔采样,这就需要将时栅的原始绝对角位移转化为空间均分的增量式脉冲信号。在三项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本课题引入预测理论实现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增量式动态测量和普通栅式位移传感器的细分方法设计,并由此进行相关预测理论、算法和实验的研究,主要研究和创新成果如下:
(1)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研究两种位移测量模型。由此展开对普通栅式位移传感器和时栅位移传感器测量模型和测量原理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从深层次上阐述栅式位移传感器和时栅位移传感器在测量原理及物理意义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2)提出将预测理论用于精密位移测量。从数学角度对经典的预测理论进行分析和对比,寻求用于精密位移测量的最佳预测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预测理论用于精密位移测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提出了按时间序列生成连续空间位置信号的新全闭环控制方案。结合预测理论和时栅的测量原理,从数学和运动学的角度,采用时序理论对预测回归模型进行辨识、建模、检验和优化,其中还包含对预测回归模型的定阶和参数估计。为了获得最佳预测效果,提出了自适应时序预测模型,实现了预测模型参数的时变性。其目的是通过时栅测量得到的原始绝对式位移信号实时、有效地预测下个测量周期的位移值,并将此预测增量值通过脉宽调制方式转换成连续空间均分的预测脉冲信号,完成原本静态测量式时栅用于全闭环数控转台的动态位置反馈,解决了时栅动态位置的反馈误差问题和数控系统接口兼容性问题。
(4)研究预测技术用于滚齿机床传动链误差检测。将时栅用作滚齿机床传动链传动误差的检测元件,采用预测技术设计了一套用于传动链高速端时栅和低速端时栅测量的软同步技术。解决了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时-时、时-空和空-空不同步问题,实现了传动误差的同步精确测量。
(5)提出了按空间序列生成连续反映空间位置信号的时间序列新方案。采用时空对偶方式研究利用时间序列理论构建空间序列理论,建立状态时间模型和空间序列模型,以完成对时间量的精确预测。从而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转换技术的栅式位移传感器信号细分新技术。这种细分方法突破传统细分方法的思维限制,从原理上创新,是一种与栅式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正交性和等幅性无关的新技术。
(6)研究基于测量基准时空变换技术具有空间意义的时间脉冲产生机理。利用时间脉冲实现对时栅空间脉冲的实时细分和对普通栅式位移传感器脉冲信号的细分方法研究,以及相关的细分误差实时修正技术的研究。
(7)研究了动态和静态标定实验中的误差补偿。提出了基于多位置测头法和傅立叶级数谐波修正法的静态测量误差修正和基于离散标准量插入的动态测量误差修正法,并通过数学和运动学角度建立起一系列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位移测量的误差修正理论与方法。
在上述研究工作中,最成功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有:
(1)建立了用于精密位移测量自适应回归预测理论。结合精密位移测量和预测理论重点研究了应用最多、最广的多元统计回归、时间序列和支持向量机,并在系统分析了三种预测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回归预测理论,为预测理论用于精密位移测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研究了动态和静态标定实验中的误差补偿技术。采用多位置测头误差分离与傅立叶级数谐波修正技术,把时栅传感器静态误差修正到1″之内,实现了无需高精度机械制造完成高精度测量的目的。在动态预测测量过程中,采用标准量插入法在预测当前测量值后减去上次预测误差,目的是保证预测精度,消除预测误差累计。
(3)实现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角位移动态测量实验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制。①实现了基于时间序列理论的时栅全闭环数控转台研制。采用自适应时序预测模型实时、有效地预测下个测量周期的位移值,并通过嵌入式技术将此预测增量值转换成连续空间均分的预测脉冲信号,实现时栅用于全闭环数控转台的动态位置反馈,目前预测精度能达到±2″。②实现了基于预测技术的时栅测量传动误差的软同步技术。采用预测技术设计了一套用于传动链高速端时栅和低速端时栅测量的软同步技术。解决了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时-时、时-空和空-空不同步问题,实现了时栅对传动误差的同步精确测量。③实现了基于空间序列理论的传统栅式位移传感器新型细分卡研制。提出空间序列的概念,并采用时空对偶方式研究利用空间序列理论建立空间状态时间模型,实现对栅距运动时间量的精确预测,可实现最大细分倍数400,角位移细分精度优于信号周期的±4%,细分误差达到±1.3″。
|
|
|
|
1 |
彭东林,刘成康,谭为民;时空坐标转换理论与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0年04期 |
2 |
彭东林,张兴红,谭为民,刘小康;混激型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1期 |
3 |
刘小康,彭东林,张兴红,杨伟;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在时栅位移传感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05期 |
4 |
彭东林,刘小康,张兴红,陈锡侯;精密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5年11期 |
5 |
彭东林,刘成康,谭为民;差频式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05期 |
6 |
徐立明;赵斌;唐云龙;蔡常群;肖志刚;王淑玲;;采用动态测量技术实现转子一点接地保护[J];继电器;2006年17期 |
7 |
梁海泉;张逸成;杨挺;姚勇涛;;电力变压器直流电阻快速测试仪的设计[J];测控技术;2007年09期 |
8 |
王志刚;;舰船磁场动态测量中的小波消噪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4期 |
9 |
翟婉明;谈荣望;;柴油机连杆动态测量用引线机构的自动优化设计[J];内燃机车;1988年02期 |
10 |
张建华,邓年茂,陈良益;用狭缝相机对继电器进行动态测量[J];低压电器;1992年05期 |
11 |
徐光杰,边润强,王志敏,陈长清,吴训一,熊铁生;大惯性系统的动态快速测量[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2 |
张庆春,姜军,李国栋,梁迎春;降低电磁轴承系统中位置测量误差方法[J];轴承;2005年09期 |
13 |
李春芳;;CT动态测量中投影方向优化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4 |
李福永;刘忆;;基于单片机测试系统对凿削磨损的动态测量和分析[J];表面技术;2006年05期 |
15 |
刘莉;李世伟;宋现春;孙翰英;;精密滚珠丝杠螺旋线误差动态测量方法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5期 |
16 |
宋晓波;李济顺;朱孔敏;;轴承动态轴向游隙测量仪[J];轴承;2008年08期 |
17 |
王元荪;;前置动态测量保护式汽车衡[J];衡器;2009年04期 |
18 |
史红健;朱飞鹏;何小元;;动态投影栅线的加窗傅里叶分析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9 |
司卫征;何梦佳;林建荣;;激光干涉仪在10米测长机导轨直线度检测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年06期 |
20 |
张瑜;张慧;宋晓波;李利歌;;X095J径向游隙动态测量仪[J];轴承;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