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研究

陈小举  
【摘要】:琥珀酸是一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工产品重要的四碳二元羧酸。目前,琥珀酸主要采用化学法合成,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其发展受到石化资源短缺的限制。可再生资源微生物发酵制备琥珀酸是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工艺模式,不仅摆脱了对石化原料的依赖,而且开辟了温室气体CO2利用的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生物发酵制备琥珀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菌株代谢网络不完善、无法有效降低代谢副产物、琥珀酸生产强度低等问题。 Corynebacterium crenatum是工业发酵制备谷氨酸的主要菌株,已有的研究发现,改变C.crenatum氨基酸发酵培养基溶氧水平,会对该菌株的代谢流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厌氧发酵条件下,有相当部分碳流向琥珀酸发酵途径。本文基于Corynebacterium crenatum CICC20219厌氧发酵特性研究,以提高琥珀酸产量和生产强度为主要目标,通过对胞内碳代谢关键酶活测定,并结合代谢抑制分析,分析了C. crenatum在厌氧条件下的代谢网络,计算出琥珀酸形成的代谢通量分布;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其代谢网络进行针对性改造,有效降低代谢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了琥珀酸产量。研究并优化了琥珀酸厌氧发酵pH调控工艺,提高了生产强度。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比C. crenatum在有氧和厌氧两种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并结合关键酶活测定,研究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特性,分析其产酸的能力。将C. crenatum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发现C. crenatum细胞不增殖,但可以吸收利用葡萄糖产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C crenatum厌氧发酵22h内共产生了19.8g/L琥珀酸和46g/L乳酸,琥珀酸和乳酸的产量分别为0.27g/g和0.62g/g。将C. crenatum进行两阶段培养,发现在有氧阶段时,C.crenatum生物量迅速增加,而琥珀酸和乳酸的积累量很少,在通入二氧化碳转为厌氧发酵后,C.crenatum的生物量不再增加,而琥珀酸和乳酸的浓度开始迅速增加,分别达到了15g/L和51g/L。富集C. crenatum细胞进行高密度厌氧发酵时,乳酸和琥珀酸的生产强度与C. crenatum的生物量呈线性关系,生物量为60g/L时,乳酸和琥珀酸的积累浓度在2h内分别达到了59g/L和23g/L,生产强度分别达到了29.5g/(L·h)和11.5g/(L·h)。将C. crenatum进行循环厌氧发酵,C. crenatum在10批共100h的循环发酵时间内利用780g葡萄糖,生成310g乳酸和423g琥珀酸,糖酸转化率在90%以上,乳酸与琥珀酸生产强度分别为3.1g/(L·h)和4.2g/(L-h)。 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酸的特性表明C. crenatum具有持续、高强度产琥珀酸的能力,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利用C.crenatum发酵产琥珀酸奠定了基础。 (2)通过对C. crenatum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分析,发现该菌株在厌氧条件下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酶活较高,异柠檬酸裂合酶的酶活较弱,检测不到异柠檬酸脱氢酶的酶活。通过分析抑制剂对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影响,发现当培养基中的丙二酸浓度由0g/L增加到2g/L时,琥珀酸的终浓度下降了43%,而氟乙酸对该菌株产琥珀酸的影响很小。通过研究氧化还原电位(ORP)对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影响,发现当培养基的ORP由-40mv降低为-300mv时,发酵液中琥珀酸的终浓度由14.4g/L增加到21.5g/L,同比增加了50%,琥珀酸产量也由0.18g/g上升到0.31g/g。结合酶活分析结果及抑制剂、ORP对发酵结果的影响,表明C. crenatum产琥珀酸的代谢途径主要是C4途径和乙醛酸循环。参考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基因组信息,得出C. crenatum在厌氧条件下的代谢网络模型,代谢通量计算结果表明C4途径及乙醛酸循环是C. crenatum产琥珀酸的主要代谢途径,经由C4途径生产的琥珀酸占整个琥珀酸产量的93%,为对C. crenatum代谢途径进行针对性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 (3)乳酸是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主要副产物。以C. crenatum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山ldhA基因,构建了ldhA基因敲除载体pMKA,并电转化C. crenatum,质粒pMKA与C. crenatum基因组进行基因重组,敲除了C. crenatum的IdhA基因,获得突变株C. crenatum AldhA。与原始菌株相比,突变株的葡萄糖消耗速度下降50%,乳酸脱氢酶酶活和乳酸产量均为0,琥珀酸的产量由0.22g/g上升到0.62g/g。通过敲除IdhA基因达到了消除乳酸生成、增加琥珀酸产量的目的。 (4)通过表达ppc和pyc基因,可以强化C. crenatum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丙酮酸羧化途径,将更多的碳引向C4途径。以C. crenatum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pc和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yc,构建了ppc与pyc基因表达质粒pJA、pJC。分别以表达质粒为载体在C. crenatum△AldhA内过表达ppc与pyc基因,获得菌株C. crenatum△ldhA(pJA)与C. crenatum△ldhA(pJC)。与C. crenatum△ldhA相比,C. crenatum△ldhA(pJA)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力比对照株增加1.5倍,葡萄糖的消耗速度和琥珀酸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不是C. crenatum△ldhA产琥珀酸的限速酶。过量表达pyc后,C.crenatum△ldhA(pJC)胞内丙酮酸羧化酶活力比C. crenatum△ldhA增加8倍,葡萄糖消耗速度增加了46%,琥珀酸的产量由0.64g/g增加到0.68g/g,同比增加了7.8%。 (5)通过选择合适的pH及中和剂,可以提高琥珀酸的生产效率以降低生物法生产琥珀酸的生产成本。pH优化结果显示,pH为6.8时的发酵效果优于其它pH值。pH为6.8时,消耗的葡萄糖和琥珀酸的生产强度达到最大,分别为43.6g/L和1.88g/(L-h),发酵液中琥珀酸的终浓度也达到最大,为30g/L. Mg(OH)2对C. crenatum AldhA(pJC)发酵产琥珀酸过程中的pH调控效果优于Ca(OH)2. KOH和NaOH。Mg(OH)2作为中和剂时,琥珀酸的产量达到最大,葡萄糖的消耗速度与琥珀酸的生产强度也明显高于Ca(OH)2、KOH和NaOH作为中和剂时的发酵结果。当pH为6.8,以Mg(OH)2作为中和剂,C.crenatum△ldhA(pJC)在22h内共消耗78.5g/L葡萄糖,发酵液中琥珀酸的终浓度达到53.8g/L,琥珀酸的平均生产强度为2.45g/(L-h)。通过优化琥珀酸厌氧发酵pH调控工艺,获得了适于C. crenatum AldhA(pJC)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pH和中和剂,为进一步扩大发酵规模提供技术支持。 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是生物法制备琥珀酸产业中的新工艺。C. crenatum具有高密度、高强度持续发酵产琥珀酸的能力。基于琥珀酸生产强度和产酸培养基中所含的营养元素,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工艺比其它琥珀酸发酵工艺更具有优势。通过本研究实施,掌握了C. crenatum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特点,可为工业化生产琥珀酸提供理论与实际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本益;刘俊新;;pH值对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5年24期
2 李传运;邵军;刘强;;厌氧发酵技术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5年05期
3 李东;袁振宏;庄新姝;吕鹏梅;;厌氧发酵合成气生产燃料和化学品研究的进展[J];煤炭学报;2008年03期
4 李继红;杨世关;郑正;宋华民;孟卓;邹星星;;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沼气初步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5 项昌金;张世炜;余敦寿;徐络俭;陈萍君;莫伟仁;;城镇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及综合利用研究[J];中国沼气;1989年03期
6 陈玉谷;李艳;王庭放;万秀林;张云昭;;UASB处理酒精废液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与运行效果的研究[J];四川环境;1993年04期
7 马天德,崔亨哲;一种处理鸡粪的小型高效厌氧发酵装置[J];农村能源;2000年02期
8 齐秀兰,曾绍钧,周忠喜;L-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张锦洲,刘颖达;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年08期
10 潘云锋;李文哲;;微量金属元素对牛粪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04期
11 陈文花;曾雨;刘常青;张江山;;替硝唑片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氢作用的研究[J];能源工程;2007年02期
12 李铭裕;钱小青;郭强;赵由才;;泔脚厌氧发酵中试系统设计及运行研究[J];中国沼气;2007年06期
13 叶美锋;张玉莲;林代炎;;规模化养猪场污水处理工程实例分析[J];中国沼气;2008年01期
14 郭磊;刘和;李秀芬;堵国成;陈坚;;多级逆流工艺促进城市污泥厌氧发酵生产挥发性脂肪酸[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15 陈可泉;姜岷;韦萍;苏溧;吴昊;;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动力学模型[J];化工学报;2008年11期
16 赵振焕;金春姬;张鹏;田国宾;;酵母菌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乙酸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17 王建涛;李柯;禹静;;生物制氢和氢能发电[J];节能技术;2010年01期
18 王佳婧;刘晓风;袁月祥;闫志英;廖银章;郝纯;贺蓉娜;;厌氧纤维素降解产氢复合菌系L-3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年01期
19 叶小梅;周立祥;严少华;常志州;杜静;;厌氧CSTR反应器处理水葫芦挤压汁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20 罗艳;郑正;杨世关;陈广银;邹星星;;皇竹草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J];环境化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银和;杜培清;赵玉柱;夏晓华;;联合厌氧发酵工艺[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岩;周文广;张晓东;孙立;;微藻培养技术处理猪粪厌氧发酵废水效果[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雷宇;马煜;刘士清;张无敌;尹芳;徐锐;李建昌;陈玉保;;宠物狗粪便厌氧发酵试验研究[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付传勇;;大中型沼气工程二次厌氧发酵工艺应用探讨[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占青;李永峰;刘喆;张敏;;两种底物厌氧发酵产氢能力的比较[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罗艳;陈广银;罗兴章;郑正;郑斌国;方彩霞;;篁竹草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结构变化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张信武;;天然橡胶废水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研究[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海勤;张霞;董仁杰;;好氧堆肥为沼气发酵提供热量的可行性研究[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继红;杨世关;郑正;宋华民;孟卓;;互花米草厌氧发酵初步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涛;李保明;蒋伟忠;Yutaka Kitamura;;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酸化产物对其性能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举;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徐美娟;钝齿棒杆菌SYPA5-5发酵产L-精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D];江南大学;2012年
3 李铁民;cglI基因复合体在钝齿棒杆菌中的功能和行为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4 王晓娇;混合原料沼气厌氧发酵影响因素分析及工艺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王晋;厌氧发酵产酸微生物种群生态及互营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6 赵亚;CO厌氧发酵制氢工艺基础及反应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放;混合菌群厌氧发酵的代谢模型及其过程控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苑宏英;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张存胜;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产沼气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宋籽霖;秸秆沼气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经济实用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梅;以葡萄糖为底物合成γ-氨基丁酸重组钝齿棒杆菌的构建及其发酵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2 陶帅;高产L-精氨酸的钝齿棒杆菌在不同供氧条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3 杨娟;转运蛋白LysE在钝齿棒杆菌发酵产精氨酸中的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4 张博慧;基于2-DE技术筛选钝齿棒杆菌SYPA5-5启动子及其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5 Muhammad Masfiqur Rahman;钝齿棒杆菌SYPA5-5NAD激酶表达对其L-精氨酸生物合成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6 戚桂娜;沼气发酵复合菌系及其在牛粪厌氧发酵中的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7 郑敏;聚合草厌氧发酵特性和产气潜力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周岭;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9 郑万里;热碱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唐大惠;玉米秸秆发酵产氢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左;我首条垃圾联合厌氧发酵生产线运行[N];科技日报;2009年
2 钱伯章;秸秆厌氧发酵制氢产气量提高[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尚东 编译;厌氧发酵:城市垃圾处理新方法[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4 平卫东;南丰生猪污物“厌氧发酵”环保又经济[N];抚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魏富强;传祥垃圾处理公司“城市有机废弃物联合厌氧发酵示范工程”通过验收[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6 记者 何颖思 通讯员 城管委;垃圾变无味无害有机肥[N];广州日报;2010年
7 睢晓康 学全;安阳污泥厌氧发酵可发电[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采访记者 刘太宜;生生乳业沼气节能项目即将动工[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9 郑晓春;以色列开发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吴红梅浦敏琦;无锡:蓝藻产沼气点火发电[N];新华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